|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 1.1 太阳能利用现状 | 第9-11页 |
| 1.2 聚光太阳能发电技术 | 第11-12页 |
| 1.3 聚光-分光型全太阳光谱利用技术 | 第12-16页 |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 第2章 高效聚光太阳能发电系统模型 | 第17-28页 |
| 2.1 聚光太阳能发电系统结构 | 第17-18页 |
| 2.2 聚光光学子系统模型 | 第18-21页 |
| 2.2.1 一次光学单元 | 第18-19页 |
| 2.2.2 二次光学单元 | 第19-21页 |
| 2.3 光电转换子系统性能与表征 | 第21-24页 |
| 2.3.1 聚光太阳电池模型 | 第21-22页 |
| 2.3.2 聚光太阳电池关键参数及性能表征 | 第22-24页 |
| 2.4 高倍聚光太阳电池散热子系统模型 | 第24-27页 |
| 2.4.1 传热学相关理论 | 第25-26页 |
| 2.4.2 被动式散热 | 第26页 |
| 2.4.3 主动式散热 | 第26-27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基于碟式聚光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利用技术 | 第28-37页 |
| 3.1 聚光电池阵列发电性能分析 | 第28-30页 |
| 3.1.1 太阳角度 | 第28页 |
| 3.1.2 光谱强度与分布 | 第28-30页 |
| 3.1.3 追踪精度 | 第30页 |
| 3.2 基于碟式聚光的光伏光热综合性能分析 | 第30-36页 |
| 3.2.1 电池阵列热分布 | 第30-32页 |
| 3.2.2 散热结构优化 | 第32-35页 |
| 3.2.3 热利用优化设计 | 第35-36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基于碟式聚光的光伏农业应用技术 | 第37-47页 |
| 4.1 基于碟式聚光的光伏农业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模型构建 | 第37-38页 |
| 4.1.1 传统光伏发电对农业的影响 | 第37页 |
| 4.1.2 基于碟式聚光的光伏农业利用模式 | 第37-38页 |
| 4.2 基于碟式聚光的光伏农业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38-42页 |
| 4.2.1 农作物生长特性 | 第38-39页 |
| 4.2.2 分光膜系设计方案 | 第39-40页 |
| 4.2.3 系统结构设计及具体实现方案 | 第40-42页 |
| 4.3 基于碟式聚光的光伏农业系统的性能分析 | 第42-46页 |
| 4.3.1 系统仿真结果 | 第42-44页 |
| 4.3.2 系统性能评价 | 第44-46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5章 基于碟式聚光的太阳能照明-发电互补利用技术 | 第47-61页 |
| 5.1 基于碟式聚光的太阳能照明-发电互补利用的基本原理和模型构建 | 第47-48页 |
| 5.1.1 太阳能照明的应用场景及优势 | 第47-48页 |
| 5.1.2 基于碟式聚光的太阳能照明-发电互补利用模式 | 第48页 |
| 5.2 基于碟式聚光的太阳能照明-发电互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48-54页 |
| 5.2.1 分光膜系设计方案 | 第48-49页 |
| 5.2.2 光导照明技术 | 第49-50页 |
| 5.2.3 系统结构设计及具体实现方案 | 第50-54页 |
| 5.3 基于碟式聚光的太阳能照明-发电互补系统的仿真结果 | 第54-60页 |
| 5.3.1 系统仿真结果 | 第54-58页 |
| 5.3.2 系统性能评价 | 第58-6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 6.1 论文总结 | 第61-62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在校期间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