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四、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研究涉及的概念及基本理论 | 第18-31页 |
第一节 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一、 居民收入 | 第18-19页 |
二、 居民收入差距 | 第19-20页 |
第二节 马克思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 | 第20-24页 |
一、 马克思的生产与分配关系的理论 | 第20-21页 |
二、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 第21-22页 |
三、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理论 | 第22-24页 |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 | 第24-30页 |
一、 古典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 | 第24-27页 |
二、 新古典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 | 第27-28页 |
三、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 | 第28-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我国居民收入的构成及差距 | 第31-40页 |
第一节 我国居民收入的构成 | 第31-35页 |
一、 我国居民收入的变迁 | 第31-32页 |
二、 城镇居民收入来源及构成 | 第32-33页 |
三、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及构成 | 第33-35页 |
第二节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 | 第35-39页 |
一、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 第35-36页 |
二、 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 | 第36-38页 |
三、 行业间居民收入差距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倍增的机制分析 | 第40-52页 |
第一节 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倍增的机制分析 | 第40-45页 |
一、 收入分配政策 | 第40-41页 |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第41-42页 |
三、 城市化水平 | 第42-43页 |
四、 日益严重的失业 | 第43页 |
五、 长期过高的投资率 | 第43-44页 |
六、 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倍增的机制分析 | 第45-49页 |
一、 农产品价格增长缓慢 | 第45页 |
二、 农业结构不合理 | 第45-46页 |
三、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 第46-47页 |
四、 农民负担过重 | 第47-48页 |
五、 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机制分析 | 第49-51页 |
一、 发展性原因 | 第49页 |
二、 增长性原因 | 第49-50页 |
三、 体制变迁性原因 | 第50页 |
四、 收入结构性原因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倍增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52-56页 |
第一节 数据获取和相关变量的确定 | 第52页 |
第二节 模型设定及估计 | 第52-55页 |
一、 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倍增因素的模型设定及估计 | 第52-53页 |
二、 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倍增因素的模型设定及估计 | 第53-55页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实现我国居民收入倍增的对策 | 第56-65页 |
第一节 完善分配和再分配制度 | 第56-57页 |
一、 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 第56页 |
二、 实施合理的再分配政策 | 第56-57页 |
第二节 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与加速城镇化进程 | 第57-58页 |
一、 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 第57页 |
二、 加速城市化进程 | 第57-58页 |
第三节 努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 第58-61页 |
一、 提高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 第58-59页 |
二、 大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 第59-61页 |
第四节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 第61-63页 |
第五节 调节过高收入遏制收入差距过大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