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铬污染 | 第10-15页 |
1.1.1 铬污染的来源 | 第10页 |
1.1.2 铬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 第10-13页 |
1.1.3 铬污染的危害 | 第13-15页 |
1.2 铬污染的治理方法 | 第15-18页 |
1.2.1 化学法 | 第15-16页 |
1.2.2 物理化学法 | 第16-17页 |
1.2.3 生物法 | 第17-18页 |
1.3 Acidiphilium菌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3.1 隐藏嗜酸菌Acidiphilium cryptum的分离纯化 | 第18-19页 |
1.3.2 隐藏嗜酸菌Acidiphilium cryptum的生理特性 | 第19页 |
1.3.3 隐藏嗜酸菌Acidiphilium cryptum的应用领域 | 第19-21页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1 依据和目的 | 第21页 |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3 课题受资助情况 | 第21-22页 |
2 隐藏嗜酸菌的还原特性研究 | 第22-35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2.1 菌种来源及培养 | 第22-23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3 实验内容 | 第23-25页 |
2.3.1 菌株分离纯化 | 第23页 |
2.3.2 测定生长曲线 | 第23页 |
2.3.3 Acidiphilium cryptum XTS对Cr(Ⅵ)的还原能力 | 第23页 |
2.3.4 不同培养条件对A.cryptum XTS还原六价铬的影响测定 | 第23-25页 |
2.3.5 六价铬的测定方法 | 第25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5-34页 |
2.4.1 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25-26页 |
2.4.2 测定菌种生长曲线 | 第26页 |
2.4.3 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26-27页 |
2.4.4 Acidiphilium cryptum XTS对Cr(Ⅵ)的还原能力 | 第27页 |
2.4.5 不同铬浓度对A.cryptum XTS还原六价铬影响的测定 | 第27-28页 |
2.4.6 pH值对A.cryptum XTS还原六价铬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7 氧气含量对A.cryptum XTS还原六价铬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8 Fe(Ⅲ)的加入对A.cryptum XTS还原六价铬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9 正交实验结果 | 第31-32页 |
2.4.10 动力学分析 | 第32-34页 |
2.5 小结 | 第34-35页 |
3 不同培养条件下Acry_2099基因的差异表达 | 第35-47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3.2.1 菌液样品 | 第35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35-36页 |
3.2.3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3.3 实验内容 | 第36-39页 |
3.3.1 菌液样品处理 | 第36页 |
3.3.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6页 |
3.3.3 RNA的提取 | 第36-37页 |
3.3.4 cDNA的合成 | 第37-38页 |
3.3.5 普通PCR | 第38页 |
3.3.6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8页 |
3.3.7 荧光定量PCR | 第38-39页 |
3.3.8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3.4.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9-40页 |
3.4.2 总RNA的提取 | 第40页 |
3.4.3 cDNA的合成 | 第40-41页 |
3.4.4 引物质量评估 | 第41-42页 |
3.4.5 Real-time PCR结果分析 | 第42-46页 |
3.5 小结 | 第46-47页 |
4 六价铬还原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和转化 | 第47-58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4.2.1 菌株和质粒 | 第47页 |
4.2.2 培养基 | 第47-48页 |
4.2.3 主要仪器 | 第48页 |
4.3 实验内容 | 第48-53页 |
4.3.1 Acry_2099全基因的克隆 | 第48-49页 |
4.3.2 琼脂糖凝胶回收 | 第49页 |
4.3.3 载体与目的片段连接 | 第49-50页 |
4.3.4 阳性重组子的鉴定和测序 | 第50页 |
4.3.5 转入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 | 第50页 |
4.3.6 重组蛋白诱导表达 | 第50页 |
4.3.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第50-51页 |
4.3.8 电转化法 | 第51-52页 |
4.3.9 接合转移 | 第52-53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4.4.1 Acry_2099基因的克隆结果 | 第53页 |
4.4.2 质粒提取 | 第53-54页 |
4.4.3 与载体连接 | 第54-55页 |
4.4.4 重组蛋白诱导表达 | 第55-56页 |
4.4.5 电转化法与接合转移 | 第56-57页 |
4.5 小结 | 第57-58页 |
5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