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基于徐变收缩预测模型的再生混凝土梁长期变形计算方法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1-25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再生混凝土梁长期变形性能研究现状第13-22页
        1.2.1 再生混凝土梁短期刚度第13-16页
        1.2.2 再生混凝土收缩徐变特性第16-20页
        1.2.3 再生混凝土梁长期变形试验研究第20-22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2-25页
2 再生混凝土梁短期刚度试验研究与计算方法第25-59页
    2.1 试验材料第25-27页
        2.1.1 再生粗骨料基本性能第25-26页
        2.1.2 其他材料基本性能第26-27页
    2.2 试验设计第27-32页
        2.2.1 配合比设计第27-28页
        2.2.2 材料的力学性能第28页
        2.2.3 试件设计第28-29页
        2.2.4 试件制作第29-30页
        2.2.5 试验装置与测点布置第30-32页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2-40页
        2.3.1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分析第32-34页
        2.3.2 再生混凝土梁平截面假定验证第34-35页
        2.3.3 不同取代率再生混凝土梁变形曲线分析第35-40页
    2.4 再生混凝土梁短期刚度计算方法适用性分析第40-44页
        2.4.1 有效惯性矩法第40-42页
        2.4.2 CEB-FIP MC90 方法(受拉刚化效应修正法)第42-43页
        2.4.3 刚度解析法第43-44页
    2.5 基于刚度解析法的再生混凝土梁短期刚度计算方法研究第44-56页
        2.5.1 刚度解析法理论基础第44-46页
        2.5.2 内力臂系数第46-48页
        2.5.3 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第48-49页
        2.5.4 截面弹塑性抵抗矩系数第49-50页
        2.5.5 再生混凝土梁短期刚度计算公式第50-52页
        2.5.6 再生混凝土梁短期刚度计算公式的验证第52-56页
    2.6 本章小结第56-59页
3 再生混凝土梁长期变形试验研究第59-77页
    3.1 试验材料第59页
        3.1.1 再生粗骨料基本性能第59页
        3.1.2 其他材料基本性能第59页
    3.2 试验设计第59-68页
        3.2.1 配合比设计第59页
        3.2.2 材料的力学性能第59-60页
        3.2.3 试件设计第60页
        3.2.4 试件制作第60页
        3.2.5 长期试验加载装置第60-65页
        3.2.6 测点布置与加载测量方案第65-68页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68-75页
        3.3.1 试验环境温湿度第68-69页
        3.3.2 再生混凝土梁跨中长期变形发展规律第69-71页
        3.3.3 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梁跨中长期变形发展的影响第71-73页
        3.3.4 环境相对湿度对再生混凝土梁长期变形的影响第73-74页
        3.3.5 加载点的长期附加变形发展规律第74-75页
    3.4 本章小结第75-77页
4 再生钢筋混凝土梁长期变形计算方法第77-119页
    4.1 长期荷载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梁附加曲率Δψ第77-84页
        4.1.1 长期荷载下梁截面应力应变分布规律第77-78页
        4.1.2 计算采用的基本假定第78-79页
        4.1.3 附加曲率计算公式第79-84页
    4.2 再生混凝土梁长期时随变形计算公式第84-86页
        4.2.1 初始变形计算公式第84-85页
        4.2.2 长期附加变形计算公式第85-86页
    4.3 徐变收缩预测模型适用性分析与长期时随变形计算公式校核第86-95页
        4.3.1 GB50010 模型第87-90页
        4.3.2 CEB-FIP(1990)模型第90-91页
        4.3.3 GL2000 模型第91-92页
        4.3.4 关于本试验再生混凝土龄期 t 的说明第92页
        4.3.5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92-95页
    4.4 再生混凝土徐变收缩预测模型研究第95-105页
        4.4.1 普通混凝土和再生混凝土基本组分第96-98页
        4.4.2 附着砂浆徐变调整系数 CAM第98-103页
        4.4.3 附着砂浆收缩调整系数 SAM第103-105页
    4.5 再生混凝土徐变收缩预测模型及长期时随变形计算公式验证第105-114页
        4.5.1 跨中长期变形的计算模拟验证第105-111页
        4.5.2 长期附加变形的计算模拟验证第111-114页
    4.6 再生混凝土梁长期变形实用计算方法第114-117页
    4.7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5 结论与展望第119-123页
    5.1 本文主要结论第119-121页
    5.2 展望第121-123页
致谢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3页
附录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冷机建模和负荷预测的冷冻水动态控制研究
下一篇:住宅小区建筑层级优化布局初探--以宝鸡滨河小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