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3 数据来源 | 第17-18页 |
1.4.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9-21页 |
2.1.1 土地利用效益 | 第19页 |
2.1.2 城市化 | 第19-20页 |
2.1.3 耦合与耦合度 | 第20页 |
2.1.4 协调与协调度 | 第20-21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2.1 土地供求理论 | 第21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2.3 系统学理论 | 第22页 |
2.2.4 协同理论 | 第22页 |
2.3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关系 | 第22-24页 |
3 山东省土地利用与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24-29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4-26页 |
3.1.1 自然地理位置 | 第24页 |
3.1.2 自然资源条件 | 第24-26页 |
3.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26-27页 |
3.2.1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 第26页 |
3.2.2 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 第26-27页 |
3.3 城市化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29页 |
4 山东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模型构建 | 第29-38页 |
4.1 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9-31页 |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9-30页 |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31页 |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1-33页 |
4.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31-32页 |
4.2.2 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32-33页 |
4.3 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模型构建 | 第33-38页 |
4.3.1 综合指数模型 | 第33-34页 |
4.3.2 耦合度、协调度模型 | 第34-35页 |
4.3.3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 第35页 |
4.3.4 GM(1,1)模型 | 第35-38页 |
5 山东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 第38-52页 |
5.1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综合指数 | 第38-41页 |
5.2 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 第41-46页 |
5.2.1 时间差异分析 | 第41-43页 |
5.2.2 空间差异分析 | 第43-46页 |
5.3 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相关性分析 | 第46-48页 |
5.4 山东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预测 | 第48-50页 |
5.5 山东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 | 第50-5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结论 | 第52-53页 |
6.2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