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1.3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基础设施企业债券与市场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14-28页 |
2.1 企业债券的基本理论 | 第14-19页 |
2.1.1 企业债券的定义 | 第14页 |
2.1.2 企业债券的分类 | 第14-16页 |
2.1.3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总体状况 | 第16-17页 |
2.1.4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历程 | 第17-19页 |
2.2 基础设施企业债券的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2.1 基础设施企业债券的定义 | 第19-20页 |
2.2.2 基础设施企业债券的分类 | 第20页 |
2.2.3 我国基础设施企业债券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2.3 基础设施企业债券监管的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3.1 基础设施企业债券监管的定义 | 第21页 |
2.3.2 发行市场监管标准的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2.3.3 监管标准评价方法的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2.4 实证检验方法的基本理论 | 第23-28页 |
2.4.1 Bartlett球形检验与KMO统计量检验 | 第24页 |
2.4.2 因子分析 | 第24-26页 |
2.4.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基础设施企业债券监管问题分析 | 第28-36页 |
3.1 基础设施企业债券监管现状 | 第28-30页 |
3.2 基础设施企业债券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30-36页 |
3.2.1 监管体系内监管主体和监管对象不统一 | 第31-32页 |
3.2.2 监管过于依赖行政机关 | 第32页 |
3.2.3 缺乏行业自律监管 | 第32-33页 |
3.2.4 投资者风险意识浅薄 | 第33页 |
3.2.5 信用评级系机制不完备 | 第33-34页 |
3.2.6 市场利率机制受限 | 第34页 |
3.2.7 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不统一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基础设施企业债券市场监管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 第36-48页 |
4.1 指标设定和数据选取 | 第36-40页 |
4.1.1 指标设定 | 第36-39页 |
4.1.2 数据来源 | 第39页 |
4.1.3 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4.2 实证检验 | 第40-46页 |
4.2.1 因子分析 | 第40-45页 |
4.2.2 回归分析 | 第45-46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我国基础设施企业债券和市场监管的发展建议 | 第48-56页 |
5.1 健全市场监管体系 | 第49-50页 |
5.1.1 统一企业债券市场监管主体 | 第49页 |
5.1.2 明确企业债券市场监管对象 | 第49-50页 |
5.2 转变发行审核制度 | 第50-51页 |
5.3 促进行业自律组织发挥作用 | 第51页 |
5.4 提高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 | 第51-52页 |
5.5 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 第52-54页 |
5.5.1 提升信用评级市场机制 | 第52-53页 |
5.5.2 优化评级制度及付费模式 | 第53-54页 |
5.6 完善企业债券利率市场机制 | 第54页 |
5.7 统一监管法律法规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总结 | 第5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