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1 辣椒根腐病危害及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1.1 辣椒根腐病概述 | 第11页 |
1.1.2 辣椒根腐病病原及侵染方式 | 第11页 |
1.1.3 辣椒根腐病发病因素 | 第11-12页 |
1.2 微生物资源防治病害的研究利用 | 第12-13页 |
1.2.1 生物防治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2 生物菌剂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3 生物菌剂发展前景 | 第13页 |
1.3 芽孢杆菌的研究与利用 | 第13-17页 |
1.3.1 芽孢杆菌概述 | 第13-14页 |
1.3.2 芽孢杆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芽孢杆菌安全性问题 | 第16-17页 |
1.3.4 芽孢杆菌的溶血性 | 第17页 |
1.4 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 第20-2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2.1.3 数据统计 | 第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菌株的鉴定 | 第24-29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3.1.1 供试菌种 | 第24页 |
3.1.2 试验仪器 | 第24页 |
3.1.3 试验培养基 | 第24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3.2.1 菌落形态观察及鉴定 | 第24页 |
3.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4-2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3.3.1 形态学鉴定 | 第25-26页 |
3.3.2 LXY-6生理生化特征 | 第26-27页 |
3.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7-28页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28-29页 |
第四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LXY-6菌株弱溶血性诱变 | 第29-3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4.2.1 紫外诱变结果 | 第30-31页 |
4.2.2 硫酸二乙酯(DES)诱变结果 | 第31-33页 |
4.2.3 亚硝酸(HNO2)诱变结果 | 第33页 |
4.2.4 弱溶血性菌株进一步筛选与抗性检测 | 第33-34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34-35页 |
第五章 LXY-6-2菌株发酵条件优化 | 第35-4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5.2.1 LXY-6-2菌株生长曲线 | 第36-37页 |
5.2.2 最佳碳源 | 第37-38页 |
5.2.3 最佳氮源 | 第38页 |
5.2.4 最佳温度与PH | 第38-39页 |
5.2.5 最佳接菌量 | 第39-40页 |
5.2.6 最佳摇床转速 | 第40页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40-42页 |
第六章 LXY-6-2对辣椒根腐病防效测定 | 第42-48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6.1.2 试验方法 | 第42-44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6.2.1 LXY-6-2发酵液与化学药剂防效对比结果 | 第44-45页 |
6.2.2 LXY-6-2发酵液不同喷施时间对防效影响 | 第45-46页 |
6.3 结论与讨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