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字母注释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前言 | 第14-15页 |
1.2 柴油机的燃烧方式 | 第15-16页 |
1.3 柴油撞壁后的喷雾特性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柴油机燃烧室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5 柴油机喷油策略的应用与发展 | 第20-22页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柴油撞壁的可视化试验装置及方法 | 第24-32页 |
2.1 柴油撞壁可视化试验装置 | 第24-27页 |
2.1.1 柴油喷油器及模拟燃烧室组件 | 第25-26页 |
2.1.2 纹影测试光路系统 | 第26页 |
2.1.3 喷雾图像采集系统 | 第26-27页 |
2.2 柴油撞壁后的喷雾特性测试方法 | 第27-28页 |
2.3 喷雾图像的处理方法 | 第28-29页 |
2.4 撞壁喷雾特征参数的定义 | 第29-30页 |
2.5 柴油撞壁后的喷雾特性试验方案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柴油撞击燃烧室壁面后的喷雾特性可视化研究 | 第32-50页 |
3.1 喷油压力和环境背压对柴油撞壁后喷雾特性的影响 | 第32-35页 |
3.2 燃烧室与喷油器相对位置对柴油撞壁后喷雾特性的影响 | 第35-41页 |
3.2.1 不同喷孔夹角下的撞壁后喷雾特性 | 第36-38页 |
3.2.2 不同撞壁距离下的撞壁后喷雾特性 | 第38-41页 |
3.3 燃烧室结构参数对撞壁后喷雾特性的影响 | 第41-48页 |
3.3.1 不同缩口半径下的撞壁后喷雾特性 | 第42-44页 |
3.3.2 不同缩口倒角下的撞壁后喷雾特性 | 第44-47页 |
3.3.3 不同凸台夹角下的撞壁后喷雾特性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燃烧室结构对柴油机燃烧过程影响的模拟 | 第50-90页 |
4.1 柴油机燃烧过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 第50-56页 |
4.1.1 柴油机燃烧过程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4.1.2 喷雾模型及撞壁后喷雾形态的验证 | 第51-54页 |
4.1.3 柴油机燃烧模型的验证 | 第54-56页 |
4.2 燃烧室缩口直径对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56-66页 |
4.2.1 不同缩口直径对缸内速度场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2 不同缩口直径对缸内混合气浓度场的影响 | 第59-61页 |
4.2.3 不同缩口直径对缸内混合气温度场的影响 | 第61-62页 |
4.2.4 不同转速下柴油机的燃烧性能对比 | 第62-66页 |
4.3 燃烧室凸台夹角对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66-73页 |
4.3.1 不同凸台形状对缸内气流速度场的影响 | 第67-68页 |
4.3.2 不同凸台夹角对缸内混合气浓度场的影响 | 第68-70页 |
4.3.3 不同凸台夹角对缸内混合气温度场的影响 | 第70-71页 |
4.3.4 不同转速下柴油机的燃烧性能对比 | 第71-73页 |
4.4 两次喷油策略对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73-89页 |
4.4.1 主喷提前角对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74-82页 |
4.4.2 预喷燃油比例对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82-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