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1 引言 | 第16-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1 冲击矿压的机理研究 | 第17-19页 |
1.2.2 冲击矿压的防控研究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3.3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典型地质构造区矿压显现特征及其诱冲机理 | 第24-52页 |
2.1 不同地质构造区采掘期间矿压显现特征 | 第24-29页 |
2.1.1 典型断层构造区采掘活动的微震信号特征分析 | 第24-27页 |
2.1.2 典型褶曲构造区采掘活动的微震信号特征分析 | 第27-29页 |
2.2 不同地质构造区采掘期间诱发冲击矿压机理探究 | 第29-42页 |
2.2.1 不同类型冲击矿压诱发机制 | 第29-35页 |
2.2.2 动静载叠加作用诱发冲击矿压 | 第35-39页 |
2.2.3 受载煤岩体冲击启动能分析 | 第39-42页 |
2.3 不同动静载叠加作用下数值模拟分析 | 第42-50页 |
2.3.1 本构模型选择与参数确定 | 第42-45页 |
2.3.2 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 | 第45-48页 |
2.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3 向斜构造翼部煤层开采冲击矿压机制研究 | 第52-96页 |
3.1 宝积山煤矿生产地质概况 | 第52-66页 |
3.1.1 矿井概况 | 第52-54页 |
3.1.2 7采区内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 | 第54-59页 |
3.1.3 煤岩体物理力学性能测试及冲击倾向性评价 | 第59-66页 |
3.2 向斜构造翼部煤层开采矿压显现机理分析 | 第66-74页 |
3.2.1 采空区两侧支承应力与煤层倾角关系 | 第66-70页 |
3.2.2 侧向支承应力影响下煤体分区宽度分析与计算 | 第70-74页 |
3.3 向斜构造翼部工作面回采期间应力场演化规律 | 第74-81页 |
3.3.1 FLAC3D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74-75页 |
3.3.2 回采工作面垂向应力演化特征 | 第75-76页 |
3.3.3 回采工作面空间应力场演化特征 | 第76-78页 |
3.3.4 峰值应力大小和位置演化特征 | 第78-81页 |
3.4 沿空侧巷道矿压显现机理分析 | 第81-93页 |
3.4.1 沿空巷道两侧煤体内支承应力与煤层倾角关系 | 第81-84页 |
3.4.2 沿空巷道上覆岩层结构稳定性与煤层倾角关系 | 第84-90页 |
3.4.3 沿空巷道支护结构强度与关键块回转失稳关系 | 第90-91页 |
3.4.4 沿空巷道受动静载叠加诱发冲击机理 | 第91-9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3-96页 |
4 多重地质构造区工作面开采冲击矿压机制研究 | 第96-130页 |
4.1 7采区内接续工作面开采方案数值模拟评估 | 第96-107页 |
4.1.1 接续工作面开采方案设计 | 第96-97页 |
4.1.2 开采方案可行性分析 | 第97-107页 |
4.2 不规则工作面开采数值模拟研究 | 第107-113页 |
4.2.1 FLAC3D数值模拟 | 第107-109页 |
4.2.2 断层结构面剪切位移量分布特征 | 第109-111页 |
4.2.3 覆岩关键层位移量演化特征 | 第111-113页 |
4.3 不同侧压系数对断层滑移失稳影响 | 第113-116页 |
4.4 不规则工作面上覆岩层破断机理分析 | 第116-128页 |
4.4.1 覆岩破断结构分析 | 第116-118页 |
4.4.2 覆岩梯形体破断特征 | 第118-122页 |
4.4.3 覆岩关键层破断动载扰动分析 | 第122-124页 |
4.4.4 覆岩关键层破断静载扰动分析 | 第124-12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5 复杂地质构造区冲击矿压防控机理与工程实践 | 第130-168页 |
5.1 沿空巷道错层位布置防控冲击矿压研究 | 第130-144页 |
5.1.1 沿空侧巷道围岩结构特征 | 第130-131页 |
5.1.2 错层位沿空巷道围岩结构特征 | 第131-132页 |
5.1.3 错层位沿空巷道围岩卸让压机理分析 | 第132-141页 |
5.1.4 防控冲击矿压工程实例 | 第141-144页 |
5.2 巷帮有控卸压防控冲击矿压研究 | 第144-160页 |
5.2.1 高压水射流有控卸压技术的提出 | 第144-147页 |
5.2.2 FLAC3D数值模拟 | 第147-157页 |
5.2.3 防控冲击矿压工程实例 | 第157-160页 |
5.3 巷道围岩卸压与加固协同控制技术 | 第160-166页 |
5.3.1 706 工作面两侧平巷围岩卸压治理方案 | 第160-163页 |
5.3.2 706 工作面两侧平巷围岩加固治理方案 | 第163-164页 |
5.3.3 巷道围岩卸压与加固协同控制效果观测 | 第164-1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66-16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68-174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68-171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71-172页 |
6.3 展望与不足 | 第17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6页 |
致谢 | 第186-188页 |
作者简介 | 第188-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