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2-19页 |
一、选题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7页 |
1、海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7页 |
四、关键词界说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双重想象:张爱玲异国形象塑造的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第一节 作者个人想象 | 第20-24页 |
一、个人经历与异国想象 | 第21-22页 |
二、阅读经验与双重视角 | 第22-24页 |
第二节 社会集体想象 | 第24-27页 |
一、社会群体的异国幻想 | 第24-25页 |
二、同时代文学中的异国想象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异国镜像:张爱玲笔下的异国形象塑造 | 第27-36页 |
第一节 殖民都市形象 | 第27-30页 |
一、华洋共处:张爱玲对殖民都市的描述 | 第27-29页 |
二、动荡幻灭:张爱玲对殖民都市的印象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异国人物形象 | 第30-32页 |
一、纯粹与边缘:张爱玲笔下的异国人物类型 | 第30-31页 |
二、再现与想象:张爱玲对异国人物的描述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日常生活形象 | 第32-36页 |
一、西为中用:家庭生活中的异国元素 | 第33-34页 |
二、十里洋场:公共生活中的异国元素 | 第34页 |
三、中西杂糅:生活用语中的异国元素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和而不同:张爱玲异国形象塑造的意识形态导向 | 第36-47页 |
第一节 自我与他者的相异性 | 第36-43页 |
一、自我对他者的狂热 | 第36-39页 |
二、自我对他者的憎恶 | 第39-41页 |
三、边缘人物的身份认同困境 | 第41-43页 |
第二节 自我与他者的趋同 | 第43-47页 |
一、生存重压下的共同命运 | 第44-45页 |
二、他者的普世价值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