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采访和报道论文

中国航天新闻报道的历史演变及转型突围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8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第9-10页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第10-17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17-18页
第一章 中国航天新闻报道的历史演变第18-44页
    第一节 信源单一期:“东方红”一号至“神州”四号第18-28页
        一、报道态势低迷与人文理念的逐渐增强第18-24页
        二、信源单一与报道同质化的总体状况第24-27页
        三、政治把关与文化保守的双重作用第27-28页
    第二节 信息开放期:“神州”五号至八号第28-38页
        一、开放式与狂化式报道的整体风格第28-36页
        二、记者准入制与追崇主流的报道障碍第36-37页
        三、既有理念与受众诉求的融合施力第37-38页
    第三节 新媒体介入期:“神州”九号至“嫦娥”三号第38-44页
        一、小人物视角与科普本位视角的并进第38-41页
        二、新媒体与纸质媒体双向互动的初试第41-42页
        三、传播环境与传播意识的全新转变第42-44页
第二章 中国航天新闻报道的现实困境第44-53页
    第一节 重英雄情结和个人崇拜的主观偏向第44-48页
        一、重民族情感轻科普意义的惯有理念第44-47页
        二、崇主流媒体去“杂音”的报道倾向第47-48页
    第二节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作共享的缺失第48-50页
        一、简单链接背后的贫乏互动第48-49页
        二、新媒体新闻报道的角色偏差第49-50页
    第三节 科技资讯专业性与媒介通俗化的冲突第50-53页
        一、专业媒介的专业缺失第50-51页
        二、科技新闻的“泛娱乐化”现象第51-53页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航天新闻报道的突围与发展第53-69页
    第一节 专业性与趣味性兼容的通俗化表达第53-59页
        一、统筹兼顾的版面设置第54-56页
        二、因地制宜与因人制宜的双重策略第56-57页
        三、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第57-59页
    第二节 内容、渠道、资源的多重融合与共享第59-64页
        一、基于资源整合的内容融合第60-61页
        二、基于媒介双向互动的渠道融合第61-64页
    第三节 专业型记者队伍的培育第64-69页
        一、建立专业型记者的培育及引入机制第64-66页
        二、提高现有记者的科学素养第66-69页
结语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致谢第74-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000年后《南方周末》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与尝试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类节目的创新探究--以《新闻夜航》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