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8-26页 |
引言 | 第8页 |
1.1 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发展 | 第8-19页 |
1.1.1 近红外荧光探针简介 | 第8-9页 |
1.1.2 近红外荧光探针的作用机理 | 第9-11页 |
1.1.3 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分类 | 第11-13页 |
1.1.4 氟硼类荧光探针的进展 | 第13-16页 |
1.1.5 荧光探针靶向性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2 真菌疏水蛋白 | 第19-22页 |
1.2.1 真菌疏水蛋白结构性质 | 第19-22页 |
1.2.2 真菌疏水蛋白的应用 | 第22页 |
1.3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第22-23页 |
1.4 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 课题的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2章 新型疏水蛋白HFBI-RGD的制备 | 第26-48页 |
引言 | 第26页 |
2.1 实验材料,试剂,主要仪器及常用培养基和缓冲液配方 | 第26-32页 |
2.1.1 质粒 | 第26页 |
2.1.2 主要材料,试剂及试剂盒 | 第26-27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2.1.4 常用培养基和缓冲液的配方 | 第28-3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2-41页 |
2.2.1 分子构建 | 第32-35页 |
2.2.2 新型疏水蛋白HFBI-RGD的试表达 | 第35-36页 |
2.2.3 新型疏水蛋白HFBI-RGD的纯化 | 第36-41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41-47页 |
2.3.1 PCR结果 | 第41-42页 |
2.3.2 双酶切鉴定 | 第42页 |
2.3.3 大肠杆菌法HFBI-RGD的表达与纯化 | 第42-45页 |
2.3.4 酵母法HFBI-RGD的表达与纯化 | 第45-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BODIPY-HFBI-RGD荧光探针性质研究 | 第48-72页 |
引言 | 第48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8-57页 |
3.1.1 主要材料及主要仪器 | 第48-49页 |
3.1.2 实验步骤 | 第49-57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7-69页 |
3.2.1 BODIPY染料结构表征结果 | 第57-58页 |
3.2.2 BODIPY,BODIPY-HFBI和BODIPY-HFBI-RGD紫外测定结果 | 第58页 |
3.2.3 BODIPY,BODIPY-HFBI和BODIPY-HFBI-RGD荧光测定结果 | 第58-60页 |
3.2.4 探针BODIPY-HFBI-RGD粒径优化结果 | 第60-61页 |
3.2.5 BODIPY,BODIPY-HFBI和BODIPY-HFBI-RGD红外测定结果 | 第61-62页 |
3.2.6 BODIPY,BODIPY-HFBI和BODIPY-HFBI-RGD扫描电镜结果 | 第62页 |
3.2.7 BODIPY,BODIPY-HFBI和BODIPY-HFBI-RGD透射电镜结果 | 第62-64页 |
3.2.8 BODIPY,BODIPY-HFBI和BODIPY-HFBI-RGDXPS测试结果 | 第64-65页 |
3.2.9 MTT毒性实验测试结果 | 第65-66页 |
3.2.10 共聚焦显微镜对细胞靶向性的测试结果 | 第66页 |
3.2.11 流式细胞试验测试结果 | 第66-67页 |
3.2.12 小鼠活体成像对探针靶向性的测试结果 | 第67-6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第4章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