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 扒窃行为入罪的法律沿革 | 第8-11页 |
二、 扒窃行为的认定 | 第11-17页 |
(一) 非法占有之目的 | 第11-13页 |
(二) 公共场所认定 | 第13-14页 |
(三) 扒窃行为的对象 | 第14-15页 |
(四) 扒窃行为的非暴力性和相对秘密性 | 第15-17页 |
三、 扒窃行为入罪的法理分析 | 第17-22页 |
(一) 扒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 第17-19页 |
(二) 扒窃行为人的主观恶性 | 第19-20页 |
(三) 预防犯罪的效果 | 第20页 |
(四) 刑法基本价值倾向的变化 | 第20-22页 |
四、 扒窃与其他盗窃情形之间的关系 | 第22-27页 |
(一) 扒窃与数额型盗窃的关系 | 第22-24页 |
(二) 扒窃与多次盗窃的关系 | 第24-25页 |
(三) 扒窃与携带凶器盗窃的关系 | 第25-26页 |
(四) 扒窃与入户盗窃的关系 | 第26-27页 |
五、 扒窃行为入罪的立法缺陷和完善 | 第27-33页 |
(一) 扒窃行为入罪的立法缺陷 | 第27-30页 |
(二) 扒窃行为入罪的立法完善 | 第30-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作者简介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