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证券市场异常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 第8-9页 |
1.1.2 公司新股发行上市的异常现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国内外IPO抑价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2.1 国外IPO抑价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2.1.1 中签者诅咒理论 | 第11页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1页 |
2.1.3 避免诉讼假说 | 第11-12页 |
2.1.4 商誉理论 | 第12页 |
2.1.5 信号理论 | 第12页 |
2.1.6 信息叠加理论 | 第12-13页 |
2.1.7 信息收集理论 | 第13页 |
2.1.8 减少监督假说 | 第13页 |
2.2 国内IPO抑价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第三章 行为金融与IPO抑价 | 第16-23页 |
3.1 行为金融学理论综述 | 第16-19页 |
3.1.1 有限套利 | 第16-17页 |
3.1.2 投资者心理 | 第17-19页 |
3.2 行为金融学的几种投资模型 | 第19-23页 |
3.2.1 BSV模型 | 第19页 |
3.2.2 DHS模型 | 第19-20页 |
3.2.3 HS模型 | 第20-21页 |
3.2.4 BCAPM模型 | 第21页 |
3.2.5 BPT模型 | 第21-23页 |
第四章 中国股票市场IPO制度的背景分析 | 第23-28页 |
4.1 IPO定价制度改革的五个阶段 | 第23-24页 |
4.1.1 第一阶段,固定市盈率定价 | 第23页 |
4.1.2 第二阶段,相对固定市盈率定价 | 第23页 |
4.1.3 第三阶段,网上和网下累计投标定价 | 第23页 |
4.1.4 第四阶段,控制市盈率定价 | 第23页 |
4.1.5 第五阶段,初步询价和累计投标询价 | 第23-24页 |
4.2 IPO定价机制的基本原理 | 第24-28页 |
4.2.1 IPO定价机制的基本分类 | 第24页 |
4.2.2 固定价格 | 第24-25页 |
4.2.3 拍卖 | 第25页 |
4.2.4 累计投标 | 第25-26页 |
4.2.5 混合定价机制(HYBRID OFFER) | 第26页 |
4.2.6 NET IPO和DPO | 第26-28页 |
第五章 实证检验工PO抑价影响因素 | 第28-43页 |
5.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28页 |
5.2 因变量IPO抑价率的计量 | 第28页 |
5.3 IPO抑价程度的描述统计分析 | 第28-32页 |
5.3.1 整体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8-29页 |
5.3.2 不同区间IPO抑价程度比较 | 第29页 |
5.3.3 不同时间段IPO抑价程度比较 | 第29-31页 |
5.3.4 不同行业IPO抑价程度比较 | 第31-32页 |
5.4 我国深市、沪市及创业板IPO抑价率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32-33页 |
5.4.1 检验方法介绍 | 第32页 |
5.4.2 检验结果 | 第32-33页 |
5.5 IPO抑价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33-43页 |
5.5.1 自变量选择 | 第33-34页 |
5.5.2 样本选取 | 第34页 |
5.5.3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34页 |
5.5.4 对各自变量做描述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5.5.5 模型实证检验 | 第35-4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6.1 结论 | 第43-44页 |
6.2 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