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

李确及其结社研究

中文提要第4-6页
Abstract第6页
绪论第10-13页
    一、研究现状第10-11页
    二、文献依据第11页
    三、研究思路第11-13页
第一章 李确家世、家风及生平第13-30页
    第一节 乍浦李氏世系及姻亲第13-18页
    第二节 乍浦李氏家风传承第18-22页
        一、秉持节义第18-19页
        二、注重文教第19-21页
        三、适性好隐第21-22页
    第三节 李确生平第22-30页
        一、读书求学,致力功名第23-25页
        二、决意遁隐,倾心吟著第25-27页
        三、重归蜃园,抱守节义第27-30页
第二章 李确交游考述第30-48页
    第一节 师友问学第30-36页
    第二节 遗民之交第36-43页
    第三节 方外之交第43-48页
第三章 李确的文学创作第48-75页
    第一节 李确诗歌的思想内容第48-61页
        一、纪事感时诗第48-52页
        二、咏怀述志诗第52-55页
        三、山水纪行诗第55-57页
        四、感亲赠友诗第57-60页
        五、题画诗第60-61页
    第二节 李确诗歌的艺术特点第61-68页
        一、组诗的形式特征第61-63页
        二、清隽的抒情特点第63-66页
        三、小序的叙事功能第66-68页
    第三节 李确的诗学理论第68-70页
        一、重性情第68-69页
        二、崇寄托第69页
        三、求创变第69-70页
    第四节 李确的散文创作第70-75页
        一、忠贞之念第70-71页
        二、隐游之趣第71-73页
        三、养丧之戚第73-75页
第四章 李确与《乍浦九山补志》第75-89页
    第一节 《九山补志》成书背景第75-78页
    第二节 《九山补志》成书情况第78-79页
        一、编纂目的第78页
        二、编纂过程第78-79页
    第三节 《九山补志》的特点第79-85页
        一、以山水为中心第79-81页
        二、以隐逸为灵魂第81-83页
        三、以道义为砥柱第83-85页
    第四节 《九山补志》的影响第85-89页
        一、史料之保存第85-86页
        二、民俗之传扬第86页
        三、后继之导范第86-89页
第五章 李确结社考论第89-110页
    第一节 忘机吟社之结社第89-94页
        一、社名由来及宗旨第89-90页
        二、结社时地第90-91页
        三、诗社成员第91-94页
    第二节 忘机吟社之活动第94-96页
        一、日常集会第94-95页
        二、月令集会第95-96页
        三、三月十八日集会第96页
    第三节 忘机吟社之诗歌第96-100页
        一、诗歌创作第97-99页
        二、诗歌价值第99-100页
    第四节 幽兰吟社考论第100-104页
        一、幽兰吟社结社考述第100-103页
        二、幽兰吟社对忘机吟社的承变第103-104页
    第五节 从李确与忘机吟社、幽兰吟社看“布衣精神”第104-110页
        一、从“布衣”到“布衣之士”第104-105页
        二、“布衣精神”第105-110页
结语第110-111页
附录一:李确生平补考第111-113页
附录二:李确诗文辑佚第113-115页
附录三:李确交游考第115-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41-142页
后记第142-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语「后缀」和日语「接尾词」的对照研究
下一篇:《铁器时代》的创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