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面向协同标记质量的用户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1章 绪论第14-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问题描述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 论文结构第17-19页
第2章 相关工作第19-31页
    2.1 协同标记基本概念和应用第19-23页
        2.1.1 基本概念第19-20页
        2.1.2 协同标记数据的应用第20-23页
    2.2 标记质量度量方法第23-25页
        2.2.1 单一标签标记质量度量第24页
        2.2.2 多标签标记质量度量第24-25页
        2.2.3 资源标记质量度量第25页
    2.3 系统标记质量提升方法第25-27页
        2.3.1 基于标签推荐的方法第26页
        2.3.2 基于语义的标记方法第26页
        2.3.3 基于激励的足量标记方法第26-27页
    2.4 激励机制设计第27-30页
        2.4.1 基本概念和问题描述第27-28页
        2.4.2 博弈论中的机制设计第28-29页
        2.4.3 众包环境中的激励机制第29-30页
    2.5 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基于用户标记质量的动态激励机制第31-42页
    3.1 基本概念第31-33页
    3.2 用户标记质量度量第33-36页
        3.2.1 基于标签覆盖率的量化方法第33-34页
        3.2.2 基于密集分布的量化方法第34页
        3.2.3 基于精确密集分布的量化方法第34-35页
        3.2.4 基于标记稳定性的量化方法第35-36页
    3.3 基于博弈论的激励机制第36-39页
        3.3.1 现有激励机制下用户行为分析第36页
        3.3.2 基于用户标记质量的动态激励机制第36-37页
        3.3.3 激励机制的博弈分析第37-39页
    3.4 动态激励函数第39-41页
    3.5 小节第41-42页
第4章 协同标记系统设计与标记质量分析第42-54页
    4.1 系统框架第42-43页
    4.2 激励分段点的特征与选择第43-45页
        4.2.1 标签频次第44页
        4.2.2 标签排名第44-45页
    4.3 基于标记质量动态激励机制算法实现第45页
    4.4 实验第45-53页
        4.4.1 数据集和实验环境第46页
        4.4.2 用户标记质量度量方法评估第46-49页
        4.4.3 激励机制效果对比第49-53页
    4.5 小结第53-54页
第5章 标记质量激励机制下用户能力与得益分析第54-65页
    5.1 实验数据和实验设置第54-58页
        5.1.1 数据预处理第54-55页
        5.1.2 参数设置第55-56页
        5.1.3 数据处理流程第56-58页
    5.2 用户标记行为分析第58-61页
        5.2.1 不同资源用户标记次数分布第58-60页
        5.2.2 活跃用户奖励分析第60-61页
    5.3 用户标记能力分析第61-64页
        5.3.1 不同标记质量用户的得益变化第61-63页
        5.3.2 不同类型标记用户分析第63-64页
    5.4 小结第64-65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65-67页
    6.1 工作总结第65-66页
    6.2 未来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3-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第74-75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浙江电信移动网络工程建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招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