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计算环境下的资源缓存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缓存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雾计算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9-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创新点 | 第20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20-21页 |
1.5 本章小节 | 第21-22页 |
第2章 系统相关技术 | 第22-32页 |
2.1 云计算技术 | 第22-23页 |
2.1.1 云计算定义 | 第22页 |
2.1.2 云计算不足 | 第22-23页 |
2.2 雾计算技术 | 第23-28页 |
2.2.1 雾计算定义 | 第23页 |
2.2.2 雾计算特征 | 第23-25页 |
2.2.3 雾计算与云计算关系 | 第25-26页 |
2.2.4 雾计算应用场景 | 第26-28页 |
2.3 缓存技术 | 第28-31页 |
2.3.1 缓存概念 | 第28-29页 |
2.3.2 缓存性能指标 | 第29-30页 |
2.3.3 缓存置换策略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31-32页 |
第3章 雾计算环境下的资源缓存机制实现 | 第32-55页 |
3.1 资源缓存机制整体设计 | 第32-36页 |
3.1.1 系统策略与架构 | 第32-33页 |
3.1.2 元数据 | 第33-35页 |
3.1.3 心跳机制 | 第35-36页 |
3.2 缓存存入策略实现 | 第36-41页 |
3.2.1 多副本分布式的缓存方式 | 第36-37页 |
3.2.2 存入时雾节点选取方法 | 第37-38页 |
3.2.3 缓存存入触发条件 | 第38-40页 |
3.2.4 元数据相关操作 | 第40页 |
3.2.5 缓存存入整体流程 | 第40-41页 |
3.3 缓存读取策略实现 | 第41-48页 |
3.3.1 影响雾节点负载的因素 | 第42页 |
3.3.2 负载均衡算法 | 第42-45页 |
3.3.3 缓存有效性和一致性校验 | 第45-46页 |
3.3.4 元数据相关操作 | 第46-47页 |
3.3.5 缓存读取整体流程 | 第47-48页 |
3.4 缓存置换策略实现 | 第48-54页 |
3.4.1 缓存置换触发条件 | 第48-49页 |
3.4.2 缓存价值定义 | 第49-50页 |
3.4.3 最优缓存价值置换算法 | 第50-53页 |
3.4.4 元数据相关操作 | 第53页 |
3.4.5 缓存置换整体流程 | 第53-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分析 | 第55-72页 |
4.1 “中国虹计划”介绍 | 第55-56页 |
4.2 系统整体设计 | 第56-65页 |
4.2.1 元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 第58-59页 |
4.2.2 缓存有效性校验模块设计 | 第59-60页 |
4.2.3 缓存存入模块设计 | 第60页 |
4.2.4 缓存置换模块设计 | 第60页 |
4.2.5 负载评估模块设计 | 第60-65页 |
4.3 测试环境搭建与测试 | 第65-70页 |
4.3.1 测试环境搭建 | 第65-66页 |
4.3.2 性能测试 | 第66-70页 |
4.4 测试结果总结 | 第70-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72-73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和参与的项目 | 第80-81页 |
附件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