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杨与苦杨之间杂交渐渗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7页 |
1.1 物种 | 第8-10页 |
1.1.1 物种的形成 | 第8页 |
1.1.2 杂交带以及杂交物种形成物种形成 | 第8-10页 |
1.2 相关分子标记以及优缺点分析 | 第10-14页 |
1.2.1 共显性分子标记 | 第11-13页 |
1.2.2 显性分子标记 | 第13-14页 |
1.3 杨属概括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 | 第17-28页 |
2.1 总体实验设计 | 第1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7-25页 |
2.2.1 采样策略 | 第17-20页 |
2.2.2 总DNA提取以及扩增 | 第20-24页 |
2.2.3 测序引物设计与测序 | 第24-25页 |
2.3 数据整理统计与分析 | 第25-28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28-35页 |
3.1 核苷酸多态性与中性检验 | 第28页 |
3.2 单倍型分析结果 | 第28-32页 |
3.3 Stucture聚类分析 | 第32-33页 |
3.4 隔离-迁移模型分析 | 第33-34页 |
3.5 PCoA主成分分析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分析讨论 | 第35-38页 |
4.1 额河杨的杂交带属性 | 第35-36页 |
4.2 黑杨和苦杨的群体进化历史与基因渐渗 | 第36-38页 |
第五章 问题分析及展望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