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导论 | 第8-14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8-9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一) 国外研究 | 第9-10页 |
(二) 国内研究 | 第10-13页 |
四、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三)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页 |
第一章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论依据 | 第14-22页 |
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为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观点 | 第15-16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指导作用 | 第16页 |
二、借鉴国外绿色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 第16-18页 |
(一) 国外绿色发展的主要观点 | 第16-18页 |
(二) 国外绿色发展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 第18页 |
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行动指南 | 第18-22页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重要意义 | 第18-19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原则 | 第19页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理念 | 第19页 |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国策 | 第19页 |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方针 | 第19-20页 |
(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方式 | 第20页 |
(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路径 | 第20页 |
(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根本目标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概况 | 第22-27页 |
一、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依据 | 第22-23页 |
(一) 宏观政策依据 | 第22页 |
(二) 自身优势依据 | 第22-23页 |
二、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取得的成效 | 第23-27页 |
(一) 国家对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定位、规划及布局 | 第23页 |
(二) 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初见成效 | 第23-24页 |
(三) 源头管控力度逐渐加大 | 第24-25页 |
(四) 环境执法能力逐步提高 | 第25页 |
(五) 初步健立长效机制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湖北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状 | 第27-36页 |
一、湖北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举措 | 第27-30页 |
(一) 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 | 第27页 |
(二) 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 | 第27-28页 |
(三) 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 第28-29页 |
(四) 推动能源生产革命 | 第29页 |
(五)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 第29-30页 |
二、湖北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取得的成效 | 第30-32页 |
(一)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第30-31页 |
(二) 生态污染防治力度加大 | 第31页 |
(三) 区域协调发展优势更加明显 | 第31-32页 |
(四) 生态文明的法律保障程度逐步提高 | 第32页 |
三、湖北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问题 | 第32-36页 |
(一) 城市绿色发展建设规划滞后 | 第32-33页 |
(二) 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 | 第33页 |
(三) 湖北区域性生态破坏趋势严峻 | 第33-34页 |
(四) 技术创新水平较低 | 第34页 |
(五) 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湖北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对策 | 第36-43页 |
一、全面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 第36-37页 |
(一) 提高全民生态保护理念 | 第36页 |
(二) 科学规划城市用地 | 第36-37页 |
(三) 构建综合立体绿色交通 | 第37页 |
二、完善机制体制建设 | 第37-38页 |
(一) 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 第37页 |
(二) 建立分类指导机制 | 第37-38页 |
(三) 构建创新驱动机制 | 第38页 |
三、推进湖北省产业结构向绿色化转型升 | 第38-39页 |
(一) 推动和发展绿色产业 | 第38页 |
(二) 产业结构的绿色升级 | 第38-39页 |
四、加大生态污染治理力度 | 第39-41页 |
(一) 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 | 第39-40页 |
(二) 加大对大气环境的改善 | 第40页 |
(三)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 第40-41页 |
五、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 第41-43页 |
(一) 政府政策支持 | 第41页 |
(二) 政府资金支持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