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9-10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1-12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2页 |
第一章 群体性事件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概念 | 第12-20页 |
一、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概念 | 第12-15页 |
(一)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 第12-13页 |
(二)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 第13-14页 |
(三)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 第14-15页 |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一)知情权理论 | 第15-16页 |
(二)危机沟通理论 | 第16页 |
三、政府信息公开与群体性事件的制约关系 | 第16-20页 |
(一)群体性事件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在联系 | 第16-18页 |
(二)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 第20-27页 |
一、法律制度不完善 | 第20-22页 |
(一)法律对政府信息公开内容规定不明确 | 第20-21页 |
(二)法律对不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惩罚规定不明确 | 第21-22页 |
二、官本位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 第22-23页 |
三、政府信息公开管理体系不完善。 | 第23-26页 |
(一)信息发布职权主体不明 | 第23-24页 |
(二)信息公开时间不及时 | 第24-25页 |
(三)与媒体关系错位 | 第25-26页 |
四、缺乏有效的政府信息公开评估机制与问责制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国外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经验及启示 | 第27-33页 |
一、美日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及经验 | 第28-30页 |
(一)美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及经验 | 第28-29页 |
(二)日本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及经验 | 第29-30页 |
二、美日政府信息公开对我国的启示 | 第30-33页 |
(一)完善与群体性事件有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 | 第30-31页 |
(二)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体系 | 第31-32页 |
(三)信息技术的发达为信息公开提供保障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对策 | 第33-42页 |
一、制定完备的法律制度 | 第33-35页 |
(一)《信息公开条例》法制化 | 第33-34页 |
(二)对法律内容细化 | 第34-35页 |
(三)对“申请事由”排除 | 第35页 |
二、改变封建人治思想,增强信息公开意识 | 第35-37页 |
三、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管理体系 | 第37-39页 |
(一)设定专门信息发布机构 | 第37-38页 |
(二)保证信息及时公开 | 第38页 |
(三)与媒体建立良性互动 | 第38-39页 |
四、建立信息公开评估机制和问责制 | 第39-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