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3页 |
| 前言 | 第14-17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7-35页 |
| 1.材料和试剂 | 第17-22页 |
| 1.1 主要材料 | 第17页 |
| 1.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17-22页 |
| 1.3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 2.实验方法 | 第22-35页 |
| 2.1 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 2.2 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 | 第23页 |
| 2.3 小鼠血清的收集 | 第23页 |
| 2.4 Arginase活性检测 | 第23-24页 |
| 2.5 HSCs的分离纯化 | 第24-26页 |
| 2.6 体外实验中吡喹酮的溶解和处理 | 第26页 |
| 2.7 LX-2、MES13、NIH/3T3的培养及吡喹酮刺激实验 | 第26页 |
| 2.8 Western-Blotting检测 | 第26-30页 |
| 2.9 QantitiveReal-timeRT-PCR检测 | 第30-32页 |
| 2.10 氨基酸检测 | 第32-34页 |
| 2.11 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 实验结果 | 第35-46页 |
| 1 吡喹酮抗肝纤维化治疗后血清Arginase的活性检测 | 第35-36页 |
| 2 吡喹酮治疗后肝星状细胞的相关基因与蛋白的变化 | 第36-38页 |
| 2.1 HSCs相关基因的变化 | 第36-37页 |
| 2.2 HSCs相关蛋白的变化 | 第37-38页 |
| 3 吡喹酮体外刺激LX-2细胞 | 第38-40页 |
| 3.1 吡喹酮体外刺激LX-2后Smad7、Arginase的变化 | 第38-39页 |
| 3.2 吡喹酮体外刺激LX-2后脯氨酸和羟脯氨酸的变化 | 第39-40页 |
| 4.吡喹酮通过调节LX-2的TGF-β/Smad通路抑制Arginase-1的表达 | 第40-42页 |
| 5.吡喹酮体外刺激其他纤维化相关细胞MES13、NIH/3T | 第42-46页 |
| 5.1 吡喹酮对MES13、NIH/3T3中Smad7与Arginase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2-44页 |
| 5.2 吡喹酮对MES13、NIH/3T3中Smad7与Arginase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4页 |
| 5.3 吡喹酮对MES13、NIH/3T3中Arginase下游氨基酸的检测 | 第44-46页 |
| 讨论 | 第46-50页 |
| 小结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 文献综述 | 第57-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 附录 | 第71-72页 |
| 主要英文缩写词 | 第71-72页 |
| 承担课题及发表文章情况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