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污染环境罪概述 | 第13-17页 |
2.1 污染环境罪的概念界定 | 第13页 |
2.2 污染环境罪的特征 | 第13-14页 |
2.2.1 行政从属性 | 第13页 |
2.2.2 复杂性、隐蔽性 | 第13-14页 |
2.2.3 损失的不可逆性 | 第14页 |
2.3 我国污染环境罪的立法进程 | 第14-17页 |
2.3.1 从立法空白到设立“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 第14-15页 |
2.3.2 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到“污染环境罪” | 第15-17页 |
第三章 我国污染环境罪争议之厘清 | 第17-27页 |
3.1 我国污染环境罪的侵害法益 | 第17-19页 |
3.2 我国污染环境罪的危害行为 | 第19-21页 |
3.2.1 我国污染环境罪的行为方式 | 第19页 |
3.2.2 我国污染环境罪的犯罪形态 | 第19-20页 |
3.2.3 我国污染环境罪危险犯问题的争议 | 第20-21页 |
3.3 我国污染环境罪的因果关系 | 第21-23页 |
3.4 我国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过 | 第23-24页 |
3.5 我国污染环境罪的刑事处罚 | 第24-27页 |
3.5.1 我国污染环境罪的刑罚适用原则 | 第25页 |
3.5.2 我国污染环境罪的刑罚处罚方式 | 第25-27页 |
第四章 我国污染环境罪存在的缺陷 | 第27-35页 |
4.1 我国污染环境罪立法模式存在的缺陷 | 第27页 |
4.2 我国污染环境罪罪名体系存在的缺陷 | 第27-28页 |
4.3 我国污染环境罪定罪要件存在的缺陷 | 第28-30页 |
4.3.1 我国污染环境罪未设立危险犯 | 第28-29页 |
4.3.2 我国污染环境罪传统因果关系理论存在的缺陷 | 第29页 |
4.3.3 我国污染环境罪主观罪过形式存在的缺陷 | 第29-30页 |
4.4 我国污染环境罪刑罚配置存在的缺陷 | 第30-35页 |
4.4.1 我国污染环境罪自由刑存在的缺陷 | 第31-33页 |
4.4.2 我国污染环境罪罚金刑存在的缺陷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德国污染环境罪的相关立法和借鉴 | 第35-40页 |
5.1 对比研究 | 第35-39页 |
5.1.1 立法模式 | 第35-36页 |
5.1.2 侵害法益 | 第36页 |
5.1.3 危害行为 | 第36-37页 |
5.1.4 因果关系 | 第37-38页 |
5.1.5 主观罪过 | 第38页 |
5.1.6 刑事处罚 | 第38-39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六章 我国污染环境罪立法之完善 | 第40-45页 |
6.1 我国污染环境罪立法模式的完善 | 第40页 |
6.1.1 改革立法体例 | 第40页 |
6.1.2 分解污染环境罪 | 第40页 |
6.2 我国污染环境罪定罪要件的完善 | 第40-42页 |
6.2.1 增设危险犯的考量 | 第40-41页 |
6.2.2 明确污染环境罪因果关系的证明方法 | 第41-42页 |
6.2.3 明确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过形式 | 第42页 |
6.3 我国污染环境罪刑罚配置的完善 | 第42-45页 |
6.3.1 加大自由刑处罚力度 | 第42-43页 |
6.3.2 完善财产刑 | 第43页 |
6.3.3 增加资格刑 | 第43页 |
6.3.4 增加非刑罚处罚方式 | 第43-45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