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药效组分解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符号说明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5页 |
第一节 栀子柏皮汤的传承 | 第17-18页 |
第二节 配伍组分研究 | 第18-32页 |
1 栀子 | 第18-22页 |
1.1 本草考证 | 第18页 |
1.2 炮制 | 第18-19页 |
1.3 化学成分 | 第19页 |
1.4 药理作用 | 第19-22页 |
2 黄柏 | 第22-27页 |
2.1 品种考证 | 第22-23页 |
2.2 炮制 | 第23页 |
2.3 化学成分 | 第23-25页 |
2.4 药理作用 | 第25-27页 |
3 甘草 | 第27-32页 |
3.1 本草考证 | 第27页 |
3.2 炮制 | 第27-28页 |
3.3 化学成分 | 第28-29页 |
3.4 药理作用 | 第29-32页 |
第三节 栀子柏皮汤的现代研究 | 第32-35页 |
1 提取工艺研究 | 第32页 |
2 化学成分研究 | 第32-33页 |
3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 | 第33-34页 |
4 剂型研究 | 第34-35页 |
前言 | 第35-39页 |
1 研究背景 | 第35页 |
2 立题依据 | 第35-38页 |
3 技术路线 | 第38-39页 |
第二章 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药效组分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39-53页 |
第一节 药效组分的选定 | 第39-41页 |
1 清热利湿疗效的确定 | 第39页 |
2 药效组分的筛选原则 | 第39页 |
3 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药效组分的确定 | 第39-41页 |
第二节 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1-53页 |
1 材料 | 第41-42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2-53页 |
第三章 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3-96页 |
第一节 剂型因素研究 | 第53-67页 |
1 煎煮时间对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的影响 | 第53-58页 |
1.1 材料 | 第53页 |
1.2 方法 | 第53-54页 |
1.3 结果与分析 | 第54-58页 |
2 提取方法和溶剂对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的影响 | 第58-66页 |
2.1 材料 | 第59页 |
2.2 方法 | 第5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6-67页 |
第二节 配伍因素研究 | 第67-78页 |
1 栀子柏皮汤及其配伍组分清热利湿药效组分解析 | 第67-72页 |
1.1 材料 | 第67页 |
1.2 方法 | 第67-68页 |
1.3 结果与分析 | 第68-72页 |
2 配伍饮片对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的影响 | 第72-78页 |
2.1 材料 | 第72-73页 |
2.2 方法 | 第7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73-7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78页 |
第三节 剂量因素研究 | 第78-96页 |
1 栀子剂量对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的影响 | 第78-83页 |
1.1 材料 | 第79页 |
1.2 方法 | 第79页 |
1.3 结果与分析 | 第79-83页 |
2 黄柏剂量对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的影响 | 第83-89页 |
2.1 材料 | 第84页 |
2.2 方法 | 第84-8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85-89页 |
3 炙甘草剂量对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的影响 | 第89-94页 |
3.1 材料 | 第89-90页 |
3.2 方法 | 第9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90-94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94-96页 |
结语 | 第96-99页 |
1 研究结论 | 第96-98页 |
2 创新点 | 第98页 |
3 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