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13-17页 |
1.4.1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3-14页 |
1.4.2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14-17页 |
第2章 建立精细地质模型 | 第17-28页 |
2.1 研究区的区域对比格架及沉积微相特征 | 第17-20页 |
2.1.1 研究区的区域对比格架 | 第17-19页 |
2.1.2 研究区的沉积微相特征 | 第19-20页 |
2.2 建立沉积微相模型 | 第20-25页 |
2.3 建立砂体骨架模型 | 第25页 |
2.4 建立孔隙度和渗透率模型 | 第25-28页 |
第3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28-39页 |
3.1 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参数 | 第28-29页 |
3.2 各小层储层非均质性 | 第29-34页 |
3.2.1 平面非均质性 | 第29-31页 |
3.2.2 垂向非均质性 | 第31-33页 |
3.2.3 储层分类 | 第33-34页 |
3.3 主要油层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34-39页 |
3.3.1 SⅠ(3,4+5a,4+56)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特征 | 第35页 |
3.3.2 SⅡ(1+2a,1+26)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特征 | 第35-36页 |
3.3.3 SⅡ(5+66,7+8a)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特征 | 第36页 |
3.3.4 SⅢ(1,2)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特征 | 第36-37页 |
3.3.5 SⅢ(5+6a,5+66)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特征 | 第37页 |
3.3.6 PⅠ(2+3)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特征 | 第37-38页 |
3.3.7 PⅡ(2,3a,36)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特征 | 第38页 |
3.3.8 PⅡ(7,8+9a,8+96)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特征 | 第38-39页 |
第4章 油藏数值模拟和剩余油分布 | 第39-56页 |
4.1 数据准备 | 第39-42页 |
4.1.1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4.1.2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的数据准备 | 第40-42页 |
4.2 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 | 第42-46页 |
4.2.1 拟合参数的调整原则 | 第43页 |
4.2.2 试验区的历史拟合 | 第43-46页 |
4.3 剩余油分布及控制因素 | 第46-56页 |
4.3.1 剩余油分布预测 | 第46-51页 |
4.3.2 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 | 第51-56页 |
第5章 层系、井网互补的技术界限研究 | 第56-63页 |
5.1 层系互补 | 第56-59页 |
5.1.1 明确层系组合的原则 | 第56页 |
5.1.2 确定层系互补方案 | 第56-59页 |
5.2 渗透率极差的合理界限 | 第59-63页 |
5.2.1 单层水驱模拟研究 | 第59-60页 |
5.2.2 不同渗透率多层组合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60-61页 |
5.2.3 渗透率极差与采收率和推进速度的关系 | 第61-63页 |
第6章 合理井网密度或井距研究 | 第63-70页 |
6.1 井网密度及井距的确定 | 第63-66页 |
6.1.1 前苏联学者谢尔卡乔夫研究合理井网密度的计算 | 第63-64页 |
6.1.2 国内井网密度研究方法 | 第64页 |
6.1.3 实际水驱油效率计算井网密度 | 第64-65页 |
6.1.4 合理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的确定 | 第65-66页 |
6.2 主力油层的井网密度及井距的研究 | 第66-68页 |
6.3 薄差油层的井网密度及井距的研究 | 第68-70页 |
第7章 层系互补后指标变化规律及效果评价 | 第70-75页 |
7.1 层系互补后指标变化规律 | 第70-72页 |
7.1.1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 | 第70页 |
7.1.2 综合含水 | 第70-71页 |
7.1.3 含水上升率 | 第71页 |
7.1.4 采油速度 | 第71-72页 |
7.1.5 采出程度 | 第72页 |
7.2 层系互补后效果评价 | 第72-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