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知识城市的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4-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外知识城市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3 国内知识城市研究综述 | 第19-24页 |
1.3.1 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发展研究 | 第19-21页 |
1.3.2 知识城市的研究 | 第21-24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24-2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第2章 知识城市的缘起与发展 | 第28-56页 |
2.1 知识与城市发展 | 第28-33页 |
2.1.1 知识的内涵与运作机制 | 第28-31页 |
2.1.2 城市发展动力机制 | 第31-32页 |
2.1.3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发展 | 第32-33页 |
2.2 知识城市的认知基础 | 第33-44页 |
2.2.1 知识社会 | 第33-36页 |
2.2.2 知识经济 | 第36-39页 |
2.2.3 城市知识资本 | 第39-44页 |
2.3 知识城市的建设实践 | 第44-54页 |
2.3.1 知识城市的共同特点 | 第44-49页 |
2.3.2 知识城市的主要类型 | 第49-53页 |
2.3.3 知识城市的主要发展模式 | 第53-5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3章 知识城市的理论建构 | 第56-77页 |
3.1 知识城市释义 | 第56-59页 |
3.1.1 知识城市的定义 | 第56-57页 |
3.1.2 相近概念辨析 | 第57-58页 |
3.1.3 知识城市的基本特征 | 第58-59页 |
3.2 知识城市的理论内涵 | 第59-61页 |
3.2.1 知识城市是区域的“发展极” | 第59页 |
3.2.2 知识城市是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城市 | 第59-60页 |
3.2.3 知识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 第60-61页 |
3.3 知识城市的框架要素 | 第61-66页 |
3.3.1 基础要素 | 第61-64页 |
3.3.2 核心要素 | 第64-66页 |
3.4 知识城市的演进阶段 | 第66-67页 |
3.5 知识城市的评价标准 | 第67-76页 |
3.5.1 衡量标准 | 第67-70页 |
3.5.2 评价指标体系 | 第70-7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4章 中国城市的知识城市转型 | 第77-105页 |
4.1 中国构建知识城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77-81页 |
4.1.1 中国构建知识城市的必要性 | 第77-79页 |
4.1.2 中国构建知识城的可行性 | 第79-80页 |
4.1.3 中国知识城市发展历程 | 第80-81页 |
4.2 中国知识城市构建的途径 | 第81-88页 |
4.2.1 中国城市基础要素分析 | 第81-85页 |
4.2.2 区域中心城市是知识城市转型的母体城市 | 第85-86页 |
4.2.3 构建知识城市网络 | 第86-88页 |
4.3 转型母体城市的选取与分型 | 第88-104页 |
4.3.1 转型母体城市的选取 | 第88页 |
4.3.2 知识城市实现程度评价 | 第88-102页 |
4.3.3 聚类分析 | 第102-10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5章 面向知识城市的总体策略 | 第105-148页 |
5.1 管理城市 | 第105-116页 |
5.1.1 制定知识城市战略 | 第105-111页 |
5.1.2 组建知识型政府 | 第111-113页 |
5.1.3 建立城市智能系统 | 第113-116页 |
5.2 共享知识 | 第116-128页 |
5.2.1 大力发展教育 | 第116-122页 |
5.2.2 完善文化设施 | 第122-123页 |
5.2.3 建立虚拟知识社区 | 第123-125页 |
5.2.4 缩小知识鸿沟 | 第125-128页 |
5.3 创造知识 | 第128-136页 |
5.3.1 建立城市创新体系 | 第128-130页 |
5.3.2 启动城市创新引擎 | 第130-134页 |
5.3.3 提高城市研发能力 | 第134-136页 |
5.4 应用知识 | 第136-147页 |
5.4.1 产业结构知识化 | 第137-140页 |
5.4.2 企业知识化 | 第140-145页 |
5.4.3 共建知识联盟 | 第145-14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6章 面向知识城市的城市规划策略 | 第148-185页 |
6.1 空间结构网络化 | 第148-158页 |
6.1.1 知识城市外部空间结构 | 第149-150页 |
6.1.2 知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第150-154页 |
6.1.3 构成知识城市的基本单元 | 第154-158页 |
6.2 城市交通智能化 | 第158-163页 |
6.2.1 交通管理和服务信息化 | 第158-159页 |
6.2.2 区域交通政策差别化 | 第159-160页 |
6.2.3 公共交通快速化 | 第160-161页 |
6.2.4 鼓励慢速交通 | 第161-163页 |
6.3 公共空间知识化 | 第163-169页 |
6.3.1 营造文化主题空间 | 第163-165页 |
6.3.2 营造节事活动空间 | 第165-166页 |
6.3.3 空间界面数字化 | 第166-169页 |
6.4 知识基础设施普及化 | 第169-175页 |
6.4.1 教育设施 | 第170-172页 |
6.4.2 文化艺术设施 | 第172-175页 |
6.5 构建知识创新区 | 第175-184页 |
6.5.1 知识创新区的内涵 | 第175-176页 |
6.5.2 知识创新区的典范 | 第176-180页 |
6.5.3 知识创新区的组成要素 | 第180-182页 |
6.5.4 知识创新区的规划布局 | 第182-18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84-185页 |
结论 | 第185-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19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99-201页 |
致谢 | 第201-202页 |
个人简历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