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外科学论文--外科学各论论文--肝及肝管论文

淤血对肝切除后早期残肝再生影响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縮略语/符号说明第13-14页
前言第14-18页
    研究现状、成果第14-15页
    研究目的、方法第15-18页
一、临床部分(一) MSCT-IQQA供肝精准术前评估及精准肝切除第18-36页
    1.1 对象和方法第18-23页
        1.1.1 病人一般资料第18页
        1.1.2 供体选择与评估第18页
        1.1.3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第18页
        1.1.4 CT扫描方法第18-19页
        1.1.5 资料分析及处理第19-20页
        1.1.6 肝静脉、门静脉和肝动脉评估标准第20-21页
        1.1.7 右半肝供肝切除术第21-22页
        1.1.8 术中比较及术后随访第22页
        1.1.9 统计学方法第22-23页
    1.2 结果第23-27页
        1.2.1 MSCT手工法和IQQA-Liver评估的右半肝体积的差异第23页
        1.2.2 IQQA-Liver肝脏及肝内管道系统的三维重建第23-25页
        1.2.3 肝段划分第25-26页
        1.2.4 肝静脉解剖分型结果第26页
        1.2.5 门静脉解剖分型结果第26页
        1.2.6 肝动脉解剖分型结果第26-27页
        1.2.7 术后并发症第27页
    1.3 讨论第27-34页
        1.3.1 精准肝切除-肝脏外科新理念第27-28页
        1.3.2 MSCT-IQQA半自动法活体肝移植精准的术前评估第28-32页
        1.3.3 活体肝移植供肝的精准肝切除第32-34页
        1.3.4 临床结果第34页
    1.4 小结第34-36页
二、临床部分(二) 残肝淤血的评估及对残肝早期功能和再生的影响第36-55页
    2.1 对象和方法第36-38页
        2.1.1 病人一般资料第36页
        2.1.2 供体选择与评估第36页
        2.1.3 资料分析及处理第36-37页
        2.1.4 外科技术第37页
        2.1.5 术中右半肝实际重量的测量第37页
        2.1.6 术后残肝体积及淤血体积的测量第37页
        2.1.7 实验分组第37页
        2.1.8 术后残肝功能及再生率第37-38页
        2.1.9 统计学方法第38页
    2.2 结果第38-43页
        2.2.1 术前IQQA-Liver肝脏体积评估第38页
        2.2.2 带肝中静脉组术后残肝淤血体积分析第38页
        2.2.3 含肝中静脉的淤血组与不淤血组肝功能比较第38-40页
        2.2.4 带肝中静脉组与不带肝中静脉组不同时间点肝功能比较第40-42页
        2.2.5 带肝中静脉组与不带肝中静脉组残肝再生率比较第42页
        2.2.6 淤血组与不淤血组术后残肝再生率比较第42-43页
        2.2.7 带肝中静脉组和不带肝中静脉组术后两周残肝恢复比例比较第43页
    2.3 讨论第43-54页
        2.3.1 残肝淤血与肝中静脉解剖关系第43-45页
        2.3.2 残肝淤血的诊断与临床发生率第45-46页
        2.3.3 残肝淤血的术前评估与术中处理第46-48页
        2.3.4 活体肝移植术后供体残肝再生第48-53页
        2.3.5 残肝淤血对肝功能的影响第53-54页
    2.4 小结第54-55页
三、基础部分(一) 大鼠部分肝切除合并局部淤血模型建立第55-60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55-57页
        3.1.1 实验动物第55页
        3.1.2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第55页
        3.1.3 肝脏解剖观察和肝叶切除第55-56页
        3.1.4 肝切除合并静脉淤血动物模型的建立第56-57页
        3.1.5 术后管理第57页
        3.1.6 观察指标第57页
        3.1.7 统计学方法第57页
    3.2 结果第57-58页
        3.2.1 术中大体改变第57-58页
        3.2.2 术后观察第58页
    3.3 讨论第58-59页
        3.3.1 大鼠肝切除合并独立肝叶肝静脉淤血模型建立的可行性以及大鼠肝脏解剖第58-59页
        3.3.2 模型建立成功的关键第59页
    3.4 小结第59-60页
四、基础部分(二)大鼠不同比例肝切除对残肝再生的影响第60-75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60-65页
        4.1.1 实验动物第60页
        4.1.2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第60页
        4.1.3 实验分组第60-61页
        4.1.4 观察指标第61页
        4.1.5 术后取材第61-65页
    4.2 结果第65-72页
        4.2.1 大鼠一般状态观察第65页
        4.2.2 大鼠肝脏大体结构改变第65页
        4.2.3 术后大鼠肝功能变化第65-66页
        4.2.4 肝右叶肝体比的变化第66-67页
        4.2.5 常规病理检查第67-68页
        4.2.6 PCNA指数第68-69页
        4.2.7 流式细胞术检测S期肝细胞比例第69-70页
        4.2.8 术后血清HGF水平第70-71页
        4.2.9 ELISA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匀浆中TNF-α第71-72页
    4.3 讨论第72-74页
        4.3.1 肝脏再生的分子机制第72-73页
        4.3.2 大鼠肝再生的评价指标和结果分析第73-74页
    4.4 小结第74-75页
五、基础部分(三) 淤血对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再生的影响第75-93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75-77页
        5.1.1 实验动物第76页
        5.1.2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第76页
        5.1.3 动物模型建立第76页
        5.1.4 检测指标第76页
        5.1.5 术后取材第76-77页
    5.2 结果第77-87页
        5.2.1 大鼠一般状态观察第77页
        5.2.2 大鼠肝脏大体结构改变第77页
        5.2.3 术后大鼠肝功能变化第77-79页
        5.2.4 肝右叶肝体比的变化第79-80页
        5.2.5 残肝肝体比的变化第80页
        5.2.6 常规病理检查第80-82页
        5.2.7 PCNA指数第82-83页
        5.2.8 流式细胞术检测S期肝细胞比例第83-85页
        5.2.9 术后血清HGF水平第85-86页
        5.2.10 ELISA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TNF-α第86-87页
    5.3 讨论第87-91页
        5.3.1 动物模型的选择以及大鼠牺牲时间的选择第88-89页
        5.3.2 大鼠肝再生的评价指标第89页
        5.3.3 结果分析及可能机制第89-91页
        5.3.4 淤血区域肝脏的功能与意义第91页
    5.4 小结第91-93页
全文结论第93-94页
论文创新点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5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05-106页
附录第106-108页
综述(一) 活体肝移植术后静脉淤血对供者肝再生影响的研究进展第108-114页
    综述(一) 参考文献第111-114页
综述(二) 活体肝移植供体残肝再生的影响因素第114-128页
    综述(二) 参考文献第120-128页
致谢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细小病毒B19 VP1独特区蛋白对心肌细胞的影响及机制
下一篇:人工颈椎复合关节系统的优化设计及山羊体内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