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用一般科学论文--生物医学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生物材料学论文

可视化光热治疗用微纳米近红外吸收剂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6-40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1.2 光热治疗第17-34页
        1.2.1 光热治疗的原理及光热治疗剂第18-19页
        1.2.2 无机光热治疗剂第19-29页
        1.2.3 有机光热治疗剂第29-32页
        1.2.4 光热治疗剂的发展趋势第32-34页
    1.3 可视化光热治疗第34-38页
        1.3.1 光热治疗与荧光成像第34页
        1.3.2 光热治疗与超声成像第34-35页
        1.3.3 光热治疗与光声成像第35-37页
        1.3.4 光热治疗与其它成像第37-38页
        1.3.5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8页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第38-40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第40-50页
    2.1 实验材料第40-42页
        2.1.1 实验试剂第40-41页
        2.1.2 实验仪器第41-42页
    2.2 实验所用细胞及动物品系第42页
    2.3 实验样品的制备方法第42-45页
        2.3.1 硫化铜复合微泡的制备第42-43页
        2.3.2 酶响应硫化铜纳米粒子的制备第43-44页
        2.3.3 聚吡咯纳米粒子的制备第44页
        2.3.4 近红外吸收的金纳米棒的制备第44页
        2.3.5 聚吡咯超声造影剂的制备第44-45页
    2.4 实验材料的表征方法第45-48页
        2.4.1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第45页
        2.4.2 光学显微镜观察第45页
        2.4.3 粒度及 Zeta 电位分析第45-46页
        2.4.4 粒子的形貌表征第46页
        2.4.5 超声显影增强效果评价第46页
        2.4.6 光声显影增强效果评价第46-47页
        2.4.7 酶响应药物释放第47页
        2.4.8 体外光热性能的研究第47-48页
    2.5 体外细胞实验第48-49页
        2.5.1 体外生物相容性表征第48页
        2.5.2 体外细胞光热杀伤实验第48-49页
    2.6 体内光热治疗肿瘤实验第49页
    2.7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3章 无机 CuS 多功能光热治疗剂的研究第50-72页
    3.1 引言第50页
    3.2 硫化铜复合微泡的制备与研究第50-59页
        3.2.1 硫化铜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征第51-52页
        3.2.2 硫化铜复合微泡的制备及表征第52-54页
        3.2.3 硫化铜复合微泡的吸收光谱表征第54-55页
        3.2.4 硫化铜复合微泡体内外超声显影评价第55-56页
        3.2.5 硫化铜纳米粒子体外升温性能第56-57页
        3.2.6 硫化铜复合微泡体外靶向光热治疗第57-58页
        3.2.7 MTT 法定量评价光热治疗效果第58-59页
    3.3 酶响应硫化铜纳米粒子第59-70页
        3.3.1 酶响应共聚物的合成第60-61页
        3.3.2 酶响应共聚物的吸收光谱第61-62页
        3.3.3 酶响应硫化铜纳米粒子的制备第62页
        3.3.4 透射电镜及粒径分布表征第62-63页
        3.3.5 酶响应硫化铜纳米粒子的吸收光谱及稳定性第63-64页
        3.3.6 体内外光声成像效果评价第64-67页
        3.3.7 体外酶响应的药物释放第67页
        3.3.8 体外升温性能评价第67-68页
        3.3.9 体外靶向光热治疗第68-69页
        3.3.10 MTT 法定量评价光热治疗效果第69-70页
    3.4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4章 有机聚吡咯纳米光热治疗剂的研究第72-89页
    4.1 引言第72页
    4.2 聚吡咯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第72-75页
        4.2.1 分散聚合法制备聚吡咯纳米粒子第72-73页
        4.2.2 聚吡咯纳米粒子形貌及粒径分布第73-74页
        4.2.3 聚吡咯纳米粒子的吸收光谱及稳定性第74-75页
    4.3 聚吡咯纳米粒子体内外光声成像效果评价第75-79页
        4.3.1 光声信号增强效果评价第75-76页
        4.3.2 体外光声成像效果评价第76-78页
        4.3.3 体内光声成像效果评价第78-79页
    4.4 聚吡咯纳米粒子体外光热性能评价第79-82页
        4.4.1 体外升温性能第79-80页
        4.4.2 光热稳定性表征第80-82页
    4.5 聚吡咯纳米粒子体外细胞毒性评价第82-85页
        4.5.1 生物相容性表征第82-83页
        4.5.2 体外靶向光热治疗第83-84页
        4.5.3 MTT 法定量评价光热细胞毒性第84-85页
    4.6 聚吡咯纳米粒子体内光热治疗肿瘤第85-88页
        4.6.1 体内光热治疗肿瘤温度及体积检测第85-86页
        4.6.2 光热治疗后肿瘤形态与组织切片检测第86-87页
        4.6.3 体内生物相容性表征第87-88页
    4.7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5章 有机聚吡咯微/纳米胶囊光热治疗剂的研究第89-109页
    5.1 引言第89页
    5.2 聚吡咯微胶囊的制备与研究第89-99页
        5.2.1 可溶性聚吡咯复合物的制备第90页
        5.2.2 可溶性聚吡咯复合物的质谱表征第90-91页
        5.2.3 聚吡咯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第91-92页
        5.2.4 聚吡咯微胶囊超声成像性能评价第92-93页
        5.2.5 聚吡咯微胶囊升温性能评价第93-94页
        5.2.6 聚吡咯微胶囊生物相容性评价第94-95页
        5.2.7 聚吡咯微胶囊光热细胞毒性评价第95-96页
        5.2.8 聚吡咯微胶囊光热治疗肿瘤效果评价第96-99页
    5.3 聚吡咯纳米胶囊的制备与研究第99-108页
        5.3.1 聚吡咯纳米胶囊的制备及表征第99-101页
        5.3.2 聚吡咯纳米胶囊超声成像性能评价第101-102页
        5.3.3 聚吡咯纳米胶囊体外升温性能第102页
        5.3.4 聚吡咯纳米胶囊生物相容性评价第102-103页
        5.3.5 聚吡咯纳米胶囊光热细胞毒性评价第103-104页
        5.3.6 MTT 法定量评价光热细胞毒性第104-105页
        5.3.7 聚吡咯纳米胶囊光热治疗肿瘤效果评价第105-108页
    5.4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6章 有机聚吡咯空心微球光热治疗剂的研究第109-119页
    6.1 引言第109页
    6.2 聚吡咯空心微球的制备与表征第109-111页
        6.2.1 聚吡咯空心微球的形貌及吸收光谱第110-111页
        6.2.2 聚吡咯空心微球的稳定性评价第111页
    6.3 聚吡咯空心微球超声成像性能的评价第111-112页
    6.4 聚吡咯空心微球的升温性能第112-113页
    6.5 聚吡咯空心微球的细胞毒性评价第113-115页
        6.5.1 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价第113页
        6.5.2 体外靶向光热细胞毒性第113-114页
        6.5.3 MTT 法定量评价光热细胞毒性第114-115页
    6.6 聚吡咯空心微球光热治疗肿瘤第115-118页
    6.7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结论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第134-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个人简历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人工免疫系统的异常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研究
下一篇:紫草素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脑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