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课题研究的学科意义 | 第12-13页 |
1.2 课题相关研究概况 | 第13-1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课题研究概念解析和范围界定 | 第19-21页 |
1.3.1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9-20页 |
1.3.2 研究范围界定 | 第20页 |
1.3.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21-25页 |
1.4.1 课题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第2章 寒地办公楼中庭天窗采光通风模拟及优化的基础研究 | 第25-39页 |
2.1 天窗对寒地办公建筑微气候的调节作用解析 | 第25-29页 |
2.1.1 室内微气候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页 |
2.1.2 天窗对寒地办公建筑的采光调节作用 | 第25-27页 |
2.1.3 天窗对寒地办公建筑的通风调节作用 | 第27-29页 |
2.2 模拟软件及模型选择 | 第29-33页 |
2.2.1 模拟软件的选择 | 第29-30页 |
2.2.2 模拟对象的选择 | 第30-33页 |
2.3 实验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6页 |
2.3.1 影响因素的确定标准 | 第33-34页 |
2.3.2 天窗平面位置 | 第34-35页 |
2.3.3 天窗分布形态 | 第35页 |
2.3.4 天窗洞口尺寸 | 第35页 |
2.3.5 天窗剖面形态 | 第35页 |
2.3.6 天窗剖面尺寸 | 第35-36页 |
2.4 实验结果的评价标准 | 第36-38页 |
2.4.1 自然采光评价标准 | 第36页 |
2.4.2 自然通风评价标准 | 第36-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寒地办公楼中庭天窗的采光优化设计 | 第39-61页 |
3.1 自然采光模型的建立与边界条件的选择 | 第39-40页 |
3.1.1 自然采光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39页 |
3.1.2 自然采光边界条件的选择 | 第39页 |
3.1.3 模型边界条件设置 | 第39-40页 |
3.2 基于办公建筑采光优化的天窗变量模拟实验 | 第40-44页 |
3.2.1 以天窗平面位置为变量的模拟实验 | 第40-41页 |
3.2.2 以天窗平面分布形态为变量的模拟实验 | 第41-42页 |
3.2.3 以天窗洞口尺寸为变量的模拟实验 | 第42-43页 |
3.2.4 以天窗剖面形式为变量的模拟实验 | 第43页 |
3.2.5 以天窗倾角为变量的模拟实验 | 第43-44页 |
3.3 天窗平面位置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3.3.1 5.1m 高度处办公空间采光分布的对比与分析 | 第44-45页 |
3.3.2 5.1m 高度处办公空间采光系数的对比与分析 | 第45-46页 |
3.3.3 结论 | 第46页 |
3.4 天窗平面分布形态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3.4.1 0.8m 高度处中庭采光分布的对比与分析 | 第46-48页 |
3.4.2 0.8m 高度处中庭采光系数的对比与分析 | 第48-49页 |
3.4.3 结论 | 第49页 |
3.5 天窗洞口尺寸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3.5.1 0.8m 高度处中庭采光分布的对比与分析 | 第49-51页 |
3.5.2 0.8m 高度处中庭采光系数的对比与分析 | 第51-53页 |
3.5.3 结论 | 第53页 |
3.6 天窗剖面形式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3.6.1 0.8m 高度处中庭采光分布的对比与分析 | 第53-54页 |
3.6.2 0.8m 高度处中庭采光系数的对比与分析 | 第54-55页 |
3.6.3 结论 | 第55页 |
3.7 天窗倾角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3.7.1 0.8m 高度处中庭采光分布的对比与分析 | 第55-56页 |
3.7.2 0.8m 高度处中庭采光系数的对比与分析 | 第56-58页 |
3.7.3 结论 | 第58页 |
3.8 寒地办公建筑天窗采光优化设计策略 | 第58-60页 |
3.8.1 天窗平面位置设计 | 第59页 |
3.8.2 天窗分布形态设计 | 第59页 |
3.8.3 天窗洞口尺寸设计 | 第59页 |
3.8.4 天窗剖面形式设计 | 第59-60页 |
3.8.5 天窗倾角设计 | 第60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寒地办公楼中庭天窗的通风优化设计 | 第61-87页 |
4.1 自然通风模型的建立与边界条件的选择 | 第61-65页 |
4.1.1 自然通风边界条件的选择 | 第61-63页 |
4.1.2 自然通风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63页 |
4.1.3 模型边界条件设置 | 第63-65页 |
4.2 基于办公建筑通风优化的天窗变量模拟实验 | 第65-69页 |
4.2.1 以天窗平面位置为变量的模拟实验 | 第65页 |
4.2.2 以天窗平面分布形态为变量的模拟实验 | 第65-67页 |
4.2.3 以天窗开口高度为变量的模拟实验 | 第67-68页 |
4.2.4 以天窗剖面形式为变量的模拟实验 | 第68-69页 |
4.3 天窗平面位置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69-72页 |
4.3.1 建筑周边风速、风压的对比与分析 | 第70页 |
4.3.2 建筑表面风压的对比与分析 | 第70-71页 |
4.3.3 结论 | 第71-72页 |
4.4 天窗平面分布形态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72-77页 |
4.4.1 Y-Z 截面温度与风速的对比与分析 | 第72-73页 |
4.4.2 X-Z 截面温度与风速的对比与分析 | 第73-74页 |
4.4.3 X-Y 截面温度与风速的对比与分析 | 第74-75页 |
4.4.4 空气龄、PMV、PPD 的对比与分析 | 第75-76页 |
4.4.5 结论 | 第76-77页 |
4.5 天窗开口高度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77-81页 |
4.5.1 Y-Z 截面温度与风速的对比与分析 | 第77-78页 |
4.5.2 X-Z 截面温度与风速的对比与分析 | 第78-79页 |
4.5.3 X-Y 截面温度与风速的对比与分析 | 第79-80页 |
4.5.4 空气龄、PMV、PPD 的对比与分析 | 第80-81页 |
4.5.5 结论 | 第81页 |
4.6 天窗剖面形式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81-84页 |
4.6.1 Y-Z 截面温度与风速的对比与分析 | 第81-82页 |
4.6.2 X-Z 截面温度与风速的对比与分析 | 第82页 |
4.6.3 X-Y 截面温度与风速的对比与分析 | 第82-83页 |
4.6.4 空气龄的对比与分析 | 第83页 |
4.6.5 结论 | 第83-84页 |
4.7 寒地办公建筑天窗通风优化设计策略 | 第84-86页 |
4.7.1 天窗平面位置选择 | 第84页 |
4.7.2 天窗平面分布形态设计 | 第84-85页 |
4.7.3 天窗开口高度设计 | 第85-86页 |
4.7.4 天窗剖面形式设计 | 第8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 | 第92-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