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25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8-9页 |
1.2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21页 |
1.5 选题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 第21-23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2 亚当·斯密的同情产生机制论 | 第25-41页 |
2.1 概念的界定 | 第25-31页 |
2.2 亚当·斯密同情的产生机制 | 第31-35页 |
2.3 影响同情产生的因素 | 第35-41页 |
3 同情基础上道德情感的作用机理 | 第41-50页 |
3.1 同情是情感共鸣的基础 | 第41-42页 |
3.2 公正的旁观者是道德行为的监督者 | 第42-46页 |
3.3 同情及情感共鸣基础上形成的美德 | 第46-50页 |
4 亚当·斯密同情思想评析 | 第50-56页 |
4.1 丰富了道德情感主义伦理学 | 第50-51页 |
4.2 同情是道德判断的核心 | 第51-53页 |
4.3 同情与道德理性共同作用于人的道德行为 | 第53-56页 |
5 亚当·斯密同情思想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56-63页 |
5.1 注重师生、生生间情感互动,唤醒已有的同情心 | 第56-58页 |
5.2 唤起教师道德教育的热情,为激发学生同情心营造氛围 | 第58页 |
5.3 注重学生道德情感体验与移情,为产生情感共鸣提供经验基础 | 第58-60页 |
5.4 注重学生同情与道德理性的交互作用,为践行道德行为提供双翼53 | 第60-61页 |
5.5 注重道德楷模的力量,引导学生同情某一道德价值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 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