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论养老适应性规划设计在郊外社区中的运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1 时代背景第12页
        1.1.2 国情背景第12-13页
        1.1.3 政策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4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1.3 文献综述第15-20页
        1.3.1 相关文献分类第15-19页
            1.3.1.1 养老设施理论研究第15-17页
            1.3.1.2 养老设施设计研究第17-19页
        1.3.2 cnki 检索统计分析第19-20页
            1.3.2.1 “养老模式”检索第19-20页
            1.3.2.2 “老年社区规划”检索第20页
        1.3.3 小结第20页
    1.4 发现问题和研究创新点第20-21页
        1.4.1 发现问题第20-21页
        1.4.2 研究创新点第21页
    1.5 相关概念界定第21-24页
        1.5.1 养老适应性规划设计第21页
        1.5.2 郊外社区第21-24页
            1.5.2.1 郊区的定义第21-22页
            1.5.2.2 选址于郊区的必要性第22-23页
            1.5.2.3 小结第23-24页
    1.6 研究的方法和论文的框架第24-27页
        1.6.1 研究的方法第24-25页
            1.6.1.1 文献研究法第24页
            1.6.1.2 实地调研法第24页
            1.6.1.3 问卷调查法第24页
            1.6.1.4 案例研究法第24页
            1.6.1.5 比较分析法第24页
            1.6.1.6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第24-25页
        1.6.2 论文框架第25-27页
第二章 养老适应性规划设计在郊外社区中运用的现状第27-45页
    2.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第27-29页
        2.1.1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第27页
        2.1.2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第27-28页
            2.1.2.1 老年人口迅速增加第27-28页
            2.1.2.2 “空巢老人家庭”比例趋高第28页
        2.1.3 老年人按年龄段分类及所占比例第28-29页
    2.2 我国养老市场现状第29-30页
        2.2.1 目前养老设施市场供给不足第29页
        2.2.2 养老设施需求加大第29-30页
    2.3 现存养老模式类型及存在问题第30-33页
        2.3.1 家庭养老第30页
        2.3.2 机构养老第30-31页
        2.3.3 社区养老第31-32页
        2.3.4 现存养老模式的综合对比第32-33页
    2.4 养老适应性规划设计的必要性第33-44页
        2.4.1 老年人的居住需求第33-37页
            2.4.1.1 养老模式的选择第33-34页
            2.4.1.2 老年人居住方式的需求第34页
            2.4.1.3 老年人居住建筑选址的需求第34-35页
            2.4.1.4 老年人对居住建筑周边配套服务的需求第35-36页
            2.4.1.5 老年人对社会交往的需求第36-37页
        2.4.2 郊外社区在规划时缺乏养老适应性设计第37-44页
            2.4.2.1 大城市近郊典型楼盘调研——以天津为例第37-42页
            2.4.2.2 大城市近郊楼盘调研结果共性分析第42-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国内外案例的研究第45-76页
    3.1 国外老年社区的发展第45-55页
        3.1.1 西方案例的发展和实践第45-49页
            3.1.1.1 美国老年社区第45-47页
            3.1.1.2 英国老年社区第47-48页
            3.1.1.3 瑞典老年社区第48-49页
        3.1.2 东方案例的发展和实践第49-54页
            3.1.2.1 日本老年社区第49-53页
            3.1.2.2 新加坡老年社区第53-54页
        3.1.3 东西方案例对比第54-55页
            3.1.3.1 不同点第54页
            3.1.3.2 共同点第54-55页
    3.2 国内老年社区的发展第55-75页
        3.2.1 国内老年社区的发展第55-73页
            3.2.1.1 天津武清河西务华夏·颐园老年社区第55-62页
            3.2.1.2 大连夕阳红老年社区第62-66页
            3.2.1.3 北京东方太阳城老年社区第66-70页
            3.2.1.4 上海绿地 21 孝贤坊第70-73页
        3.2.2 国内老年社区的优势与问题第73-75页
    3.3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四章 养老适应性规划设计在郊外社区中运用的原则及策略第76-88页
    4.1 养老适应性规划设计在郊外社区中运用的原则第76-78页
        4.1.1 关注老年人的居住满意度第76页
        4.1.2 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第76页
        4.1.3 关注老年人居住环境第76-77页
        4.1.4 关注社区景观建设第77页
        4.1.5 关注建筑单体外观第77页
        4.1.6 关注社区医疗设备第77页
        4.1.7 关注老年人家庭归属感第77页
        4.1.8 关注居住空间的隐私性和安全性第77-78页
        4.1.9 关注居住空间的多样性和亲切感第78页
    4.2 养老适应性规划设计在郊外社区中运用的策略第78-87页
        4.2.1 项目定位策略第78-80页
            4.2.1.1 社区人群复合化第78-79页
            4.2.1.2 社区的开发模式第79页
            4.2.1.3 社区的物业服务类型第79-80页
        4.2.2 社区规划策略第80-84页
            4.2.2.1 功能分区组成及规模第80-82页
            4.2.2.2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第82-83页
            4.2.2.3 景观环境系统规划第83-84页
        4.2.3 单体建筑设计策略第84-87页
            4.2.3.1 公建部分单体设计策略第84-85页
            4.2.3.2 住宅部分单体设计策略第85-87页
    4.3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五章 实例设计探究第88-110页
    5.1 项目背景第88-89页
    5.2 项目概况第89-91页
    5.3 方案设计策略第91-110页
        5.3.1 项目定位第91-95页
            5.3.1.1 选址定位第91-94页
            5.3.1.2 社区人群复合化第94页
            5.3.1.3 社区的开发模式第94-95页
            5.3.1.4 社区的物业服务类型第95页
        5.3.2 项目总体规划第95-106页
            5.3.2.1 功能分区的组成及规模第95-98页
            5.3.2.2 各功能分区与老年分区的关系第98-100页
            5.3.2.3 道路交通系统总体规划第100-101页
            5.3.2.4 道路交通系统养老适应性设计第101-103页
            5.3.2.5 景观环境系统总体规划第103-105页
            5.3.2.6 景观环境系统养老适应性设计第105-106页
        5.3.3 项目单体设计第106-110页
            5.3.3.1 公建部分单体设计第107-109页
            5.3.3.2 住宅部分单体设计第109-110页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第110-115页
    6.1 案例实践结论第110-112页
        6.1.1 选址郊区化第111页
        6.1.2 定位复合化第111页
        6.1.3 规划合理化第111页
        6.1.4 设计人性化第111-112页
    6.2 深化规划设计要点第112页
    6.3 研究过程的讨论第112-113页
    6.4 未来的展望第113页
    6.5 小结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18页
附录第118-12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波谐振腔测量蒸汽湿度关键问题研究
下一篇:既有公共建筑低能耗改造的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