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马崖一级超高掺粉煤灰RCC坝温控防裂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4页 |
1.1 工程概况 | 第9页 |
1.2 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1 工程背景 | 第9页 |
1.2.2 超高掺粉煤灰 RCC 提出过程 | 第9-10页 |
1.2.3 超高掺粉煤灰 RCC 工程试验 | 第10-11页 |
1.2.4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RCC 坝温控及防裂现状 | 第11-13页 |
1.3.1 RCC 坝发展 | 第11-12页 |
1.3.2 RCC 坝温控防裂 | 第12-13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2章 基本资料 | 第14-24页 |
2.1 气象资料 | 第14页 |
2.2 大坝体型和材料参数 | 第14-21页 |
2.2.1 大坝基本体型 | 第14-16页 |
2.2.2 混凝土配合比 | 第16-18页 |
2.2.3 混凝土及基岩热学性能 | 第18页 |
2.2.4 混凝土及基岩力学性能 | 第18-20页 |
2.2.5 混凝土徐变性能 | 第20页 |
2.2.6 温度应力控制标准 | 第20-21页 |
2.3 导流程序及施工进度计划 | 第21页 |
2.4 库水温参数 | 第21-23页 |
2.5 混凝土和基岩表面放热系数 | 第23页 |
2.6 通水冷却参数 | 第23-24页 |
第3章 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24-26页 |
3.1 温度场计算原理 | 第24-25页 |
3.1.1 热传导方程 | 第24页 |
3.1.2 初始条件及边界处理 | 第24页 |
3.1.2.1 初始条件 | 第24页 |
3.1.2.2 边界处理 | 第24页 |
3.1.2.3 太阳辐射的影响 | 第24页 |
3.1.3 混凝土的绝热温升 | 第24-25页 |
3.1.4 气温与库水温度 | 第25页 |
3.1.4.1 气温 | 第25页 |
3.1.4.2 库水温度 | 第25页 |
3.1.5 水管冷却的等效计算原理 | 第25页 |
3.2 大体积混凝土徐变应力计算原理 | 第25-26页 |
第4章 坝体准稳定温度场仿真分析 | 第26-28页 |
第5章 大坝温度及应力仿真 | 第28-80页 |
5.1 计算模型 | 第28-30页 |
5.1.1 坐标系的选取及边界条件 | 第28页 |
5.1.2 有限元模型 | 第28-30页 |
5.2 计算方案 | 第30页 |
5.3 浇筑计划和蓄水计划 | 第30-33页 |
5.4 普通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温度仿真 | 第33-45页 |
5.4.1 方案 1 温度仿真 | 第33-42页 |
5.4.2 方案 2 温度仿真 | 第42-45页 |
5.5 普通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温度应力仿真 | 第45-65页 |
5.5.1 方案 1 温度应力仿真 | 第45-50页 |
5.5.2 方案 2 温度应力仿真 | 第50-65页 |
5.6 超高掺粉煤灰混凝土温控仿真 | 第65-77页 |
5.7 温控仿真小结 | 第77-78页 |
5.8 温控标准及措施 | 第78-80页 |
5.8.1 坝体混凝土温控标准 | 第78-79页 |
5.8.2 混凝土温控措施 | 第79-80页 |
5.8.2.1 核心温控措施 | 第79页 |
5.8.2.2 温控综合措施 | 第79-80页 |
第6章 超高掺粉煤灰 RCC 可行性 | 第80-83页 |
6.1 调研及现场试验 | 第80页 |
6.2 筑坝材料室内试验 | 第80-81页 |
6.3 大坝结构研究 | 第81页 |
6.4 社会效益 | 第81页 |
6.5 投资对比 | 第81-82页 |
6.6 结论 | 第82-83页 |
第7章 实际浇筑过程温控分析 | 第83-89页 |
7.1 配合比调整 | 第83页 |
7.2 实际浇筑进度 | 第83页 |
7.3 实施温控措施 | 第83页 |
7.4 温度监测 | 第83-88页 |
7.5 后续施工建议 | 第88-89页 |
第8章 问题及展望 | 第89-91页 |
8.1 存在的问题 | 第89页 |
8.2 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