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发展困境及对策初探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1. 绪论第12-19页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学术回顾第13-17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7页
   ·研究方法与主体框架第17-19页
     ·研究方法第17页
     ·主体框架第17-19页
2. 行政问责制的理念剖析第19-29页
   ·行政问责制的内涵第19-23页
     ·行政问责制的概念界定第19-21页
     ·行政问责制的构成要素第21-23页
   ·行政问责制的理论渊源剖析第23-26页
     ·主权在民理论第23-24页
     ·委托代理理论第24-25页
     ·公共选择理论第25页
     ·交易成本理论第25-26页
   ·行政问责制的价值诉求第26-29页
     ·构建责任政府的客观需要第26-27页
     ·实现高效行政管理的内在要求第27页
     ·整肃吏治,优化公务员队伍第27-29页
3. 当前行政问责制的实施概况及发展趋势第29-38页
   ·实施概况第29-34页
     ·有关问责的行政规章、条例第29-31页
     ·问责成效第31-32页
     ·对官员的问责风暴第32-34页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发展趋势第34-38页
     ·由"权力问责"走向"制度问责"第34-35页
     ·从"意外事故问责"走向"常规行为问责"第35页
     ·由追究"有过"走向追究"无为"第35-36页
     ·由"同体问责"走向"异体问责"第36-38页
4.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发展困境第38-49页
   ·行政问责柔性机制的缺失第38-40页
     ·政府官员问责文化缺失第38-39页
     ·公众参与意识淡薄第39-40页
   ·权责不清,责任难以界定第40-41页
     ·权责不清的表现第40页
     ·责任难以界定第40-41页
   ·重视结果问责,忽视程序问责第41-42页
   ·异体问责缺乏第42-44页
     ·异体问责缺位的弊端第42-43页
     ·异体问责主体缺位第43-44页
   ·问责避重就轻,追究"无为"少第44-45页
     ·问责避重就轻第44-45页
     ·追究"无为"少第45页
   ·问责配套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差第45-49页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缺失第46-47页
     ·责任主体救济制度缺失第47页
     ·政府绩效评估不完善第47-49页
5. 破除困境之策第49-60页
   ·构建新型行政文化第49-51页
     ·破除"官本位",树立"民为本"思想第49-50页
     ·加强官员道德自律第50页
     ·培养公民意识,调动公民参与积极性第50-51页
   ·明确权责界定第51-52页
   ·从结果问责向程序问责转变第52-53页
     ·建立健全行政问责程序制度第52-53页
     ·理清问责实施环节的程序第53页
   ·强化异体问责第53-55页
     ·强化人大监督第53-55页
     ·加强公众监督第55页
   ·拓展问责范围第55-56页
   ·着力完善问责配套制度建设第56-60页
     ·促进政务信息公开第56-57页
     ·完善责任主体救济制度第57-58页
     ·建立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后记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务公开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下一篇: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政府信息公开问题研究--基于对汶川地震中政府信息公开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