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9页 |
1.1 影响既有建筑改造加固的主要因素 | 第11-13页 |
1.1.1 结构的后天损害 | 第11-12页 |
1.1.2 设计标准的改变 | 第12页 |
1.1.3 建筑物使用要求的改变 | 第12-13页 |
1.2 影响新建建筑改造加固的主要因素 | 第13-14页 |
1.3 建筑物加固改造的主要方法 | 第14-15页 |
1.4 托梁拔柱 | 第15-16页 |
1.4.1 托梁法 | 第15-16页 |
1.4.2 桁架托换法 | 第16页 |
1.4.3 附加剪弯杆法 | 第16页 |
1.5 加固改造中卸载的必要性及卸载技术的现状 | 第16-18页 |
1.5.1 加固改造中卸载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1.5.2 卸载技术的现状 | 第17-18页 |
1.6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梁板柱构件的卸载受力分析 | 第19-27页 |
2.1 卸载分析 | 第19-26页 |
2.1.1 受弯构件受力分析 | 第19-22页 |
2.1.2 受压构件 | 第22-24页 |
2.1.3 变形控制 | 第24-26页 |
2.2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实际工程中卸载技术方案分析 | 第27-43页 |
3.1 实际工程概况 | 第27-28页 |
3.2 改建主要内容 | 第28-33页 |
3.2.1 建筑使用功能改变 | 第28页 |
3.2.2 使用荷载改变 | 第28页 |
3.2.3 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调整 | 第28-33页 |
3.3 卸载方式对比 | 第33-34页 |
3.3.1 受弯构件卸载 | 第33页 |
3.3.2 受压构件卸载 | 第33-34页 |
3.3.3 针对本工程卸载方式 | 第34页 |
3.4 柱的卸载技术 | 第34-38页 |
3.4.1 吊点荷载及吊索拉力 | 第36-38页 |
3.4.2 吊束的选择 | 第38页 |
3.4.3 吊索下端柱截面抗剪计算 | 第38页 |
3.4.4 吊索下端梁截面抗剪计算 | 第38页 |
3.4.5 吊索上端柱截面抗剪计算 | 第38页 |
3.4.6 顶撑处梁截面抗剪计算 | 第38页 |
3.4.7 梁顶撑截面的选取 | 第38页 |
3.5 梁的卸载技术 | 第38-40页 |
3.6 板的卸载技术 | 第40-42页 |
3.7 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实际工程中柱卸载施工工艺 | 第43-58页 |
4.1 实际工程柱卸载工艺 | 第43-47页 |
4.1.1 吊索卸载 | 第44-46页 |
4.1.2 加固顺序 | 第46页 |
4.1.3 边柱卸载 | 第46-47页 |
4.2 边柱吊索卸载 | 第47-51页 |
4.2.1 边柱吊索设置 | 第50-51页 |
4.2.2 边柱监控设置 | 第51页 |
4.2.3 边柱卸载 | 第51页 |
4.3 边柱顶撑卸载 | 第51页 |
4.4 中柱卸载 | 第51-53页 |
4.4.1 中柱吊索卸载 | 第52-53页 |
4.4.2 中柱监控设置 | 第53页 |
4.4.3 中柱卸载 | 第53页 |
4.5 监测数据与理论计算对比 | 第53-54页 |
4.6 加固后加载 | 第54-55页 |
4.6.1 拆除顺序 | 第54-55页 |
4.6.2 监控设置 | 第55页 |
4.6.3 松索加载 | 第55页 |
4.7 吊索系统与满堂钢管架支撑系统的技术经济比较 | 第55-57页 |
4.8 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托梁拔柱实测分析 | 第58-73页 |
5.1 用所仪器 | 第58页 |
5.2 现场实测 | 第58-72页 |
5.2.1 边柱卸载 | 第58-61页 |
5.2.2 梁的预应力建立 | 第61-65页 |
5.2.3 拔除中柱时加固结构的应变及变形测量 | 第65-66页 |
5.2.4 拔柱前的边柱松索 | 第66-67页 |
5.2.5 拔除中柱 | 第67-68页 |
5.2.6 对加固后的预应力托梁重新加载 | 第68-70页 |
5.2.7 振动测试 | 第70-72页 |
5.3 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