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0.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8-9页 |
0.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9-12页 |
0.2.1 论语派杂志研究 | 第9-10页 |
0.2.2 林语堂舆论思想研究 | 第10-11页 |
0.2.3 林语堂编辑思想研究 | 第11-12页 |
0.3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0.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0.5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4页 |
0.6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14-16页 |
0.6.1 研究创新点 | 第14-15页 |
0.6.2 研究难点 | 第15-16页 |
第1章 林语堂生平及报刊实践 | 第16-23页 |
1.1 林语堂生平简介 | 第16-17页 |
1.2 林语堂的报刊实践 | 第17-23页 |
1.2.1 《语丝》时期的“战斗”精神 | 第17-19页 |
1.2.2 “论语”时期的文风转变 | 第19-21页 |
1.2.3 英文创作时期的自由表达 | 第21-23页 |
第2章 林语堂新闻自由思想的内容 | 第23-32页 |
2.1 言论自由:作为“喊痛”、无私、公共批评的公民基本权利 | 第23-26页 |
2.1.1 言论自由:“喊痛”的自由 | 第23-24页 |
2.1.2 言论自由:不为特权所私 | 第24-25页 |
2.1.3 言论自由:公共批评的自由 | 第25-26页 |
2.2 检查制度阻碍新闻业发展 | 第26-30页 |
2.2.1 检查制度阻碍舆论的形成 | 第27-28页 |
2.2.2 检查制度降低新闻界声誉 | 第28-29页 |
2.2.3 检查制度缺乏系统性 | 第29-30页 |
2.2.4 检查制度的本质:“政府需要” | 第30页 |
2.3 法治精神是新闻自由实现的保障 | 第30-32页 |
2.3.1 新闻自由须立法保障 | 第30-31页 |
2.3.2 新闻自由须宪政基础 | 第31-32页 |
第3章 林语堂新闻自由思想评析 | 第32-44页 |
3.1 林语堂新闻自由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6页 |
3.1.1 托马斯·杰弗逊民主思想的影响:“自然权利”的信仰 | 第32-33页 |
3.1.2 韩非法治思想的启示:“法治”代替“人治” | 第33-34页 |
3.1.3 国内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 第34-35页 |
3.1.4 中国民意与专制斗争历史的反思 | 第35-36页 |
3.2 林语堂新闻自由思想与同时代自由知识分子新闻理念的对比分析 | 第36-40页 |
3.2.1 与胡适的自由主义新闻理念之比较 | 第36-39页 |
3.2.2 与鲁迅的自由主义新闻理念之比较 | 第39-40页 |
3.3 林语堂新闻自由思想的贡献与局限 | 第40-44页 |
3.3.1 贡献:梳理和总结我国言论自由斗争史 | 第41-42页 |
3.3.2 局限:对“新闻自由”缺少学理性分析 | 第42-44页 |
第4章 林语堂新闻自由思想的启示 | 第44-53页 |
4.1 新闻自由的价值 | 第44-47页 |
4.1.1 新闻自由的健全人格作用 | 第45-46页 |
4.1.2 发挥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功能 | 第46-47页 |
4.2 新闻法制的启示 | 第47-49页 |
4.2.1 对新闻自由的保障 | 第47-48页 |
4.2.2 对新闻自由的限制 | 第48-49页 |
4.3 新闻事业的目标 | 第49-53页 |
4.3.1 公众的耳目喉舌 | 第50-51页 |
4.3.2 国家进步的基石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