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铁矿石烧结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2 烧结过程机理模型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3 烧结过程智能建模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6-19页 |
1.3.1 主要内容及贡献 | 第17-18页 |
1.3.2 论文结构与安排 | 第18-19页 |
2 烧结过程机理分析与能耗指标 | 第19-31页 |
2.1 烧结工艺机理分析 | 第19-24页 |
2.1.1 工艺流程 | 第19-20页 |
2.1.2 物理化学机理分析 | 第20-23页 |
2.1.3 烧结过程热力学分析 | 第23-24页 |
2.2 烧结过程的能耗指标 | 第24-28页 |
2.2.1 烧结(?)耗 | 第24-27页 |
2.2.2 烧结焦比 | 第27页 |
2.2.3 相互关系 | 第27-28页 |
2.3 能耗计算模型架构与难点分析 | 第28-30页 |
2.3.1 能耗计算模型架构 | 第28-29页 |
2.3.2 难点分析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烧结过程的(?)分析和(?)耗计算模型 | 第31-49页 |
3.1 烧结过程(?)分析 | 第31-33页 |
3.1.1 (?)的涵义 | 第31页 |
3.1.2 烧结(?)耗计算模型架构 | 第31-33页 |
3.2 基于(?)分析的烧结(?)平衡计算模型 | 第33-41页 |
3.2.1 烧结输入(?)模型 | 第33-37页 |
3.2.2 烧结输出(?)模型 | 第37-38页 |
3.2.3 烧结内部损失(?)模型 | 第38-40页 |
3.2.4 烧结外部损失(?)模型 | 第40页 |
3.2.5 烧结回收自用(?)模型 | 第40-41页 |
3.2.6 烧结(?)平衡模型 | 第41页 |
3.3 烧结(?)耗计算模型 | 第41-42页 |
3.3.1 烧结(?)效率计算模型 | 第41页 |
3.3.2 烧结(?)损率计算模型 | 第41-42页 |
3.4 烧结过程(?)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烧结焦比计算模型 | 第49-63页 |
4.1 烧结焦比理论计算模型 | 第49-50页 |
4.2 基于理论计算和(?)计算的烧结焦比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2页 |
4.3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烧结焦比BP神经网络计算模型 | 第52-59页 |
4.3.1 烧结焦比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52-56页 |
4.3.2 烧结焦比的BP神经网络计算模型 | 第56-59页 |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9-61页 |
4.4.1 烧结焦比的BP神经网络计算模型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9-60页 |
4.4.2 烧结焦比对烧结(?)效率影响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0-61页 |
4.5 节能途径 | 第61-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结论 | 第63页 |
5.2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