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31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国内外兽药残留免疫快速检测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纳米晶体电致化学发光原理及性能改善策略 | 第15-23页 |
1.3.1 量子点电化学发光机理 | 第15-19页 |
1.3.2 不同组成的量子点发光体系 | 第19-20页 |
1.3.3 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性能的改善策略 | 第20-23页 |
1.4 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及其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 第23-28页 |
1.4.1 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在DNA检测方面的应用 | 第25-26页 |
1.4.2 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在细胞检测方面的应用 | 第26页 |
1.4.3 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在适配体检测方面的应用 | 第26-27页 |
1.4.4 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在蛋白检测方面的应用 | 第27-28页 |
1.5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思路 | 第28-31页 |
1.5.1 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28-2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双通道免疫层析技术研究 | 第31-44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2-36页 |
2.2.1. 仪器及试剂 | 第32-33页 |
2.2.2. 己烯雌酚半抗原的合成 | 第33页 |
2.2.3. 雌二醇半抗原的合成 | 第33-34页 |
2.2.4. 胶体金的合成 | 第34页 |
2.2.5. 胶体金与单克隆抗体偶联物的制备 | 第34页 |
2.2.6. 二联试纸条的制备 | 第34-35页 |
2.2.7. 己烯雌酚和雌二醇检测 | 第35页 |
2.2.8. 精确度与稳定性研究 | 第35页 |
2.2.9. 实际样品检测 | 第35-36页 |
2.2.10. 方法比对 | 第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3页 |
2.3.1. 己烯雌酚半抗原的合成 | 第36-37页 |
2.3.2. 雌二醇半抗原的合成 | 第37-38页 |
2.3.3. 己烯雌酚与雌二醇检测范围的确定 | 第38-39页 |
2.3.4. 免疫层析精密度与重复性 | 第39-40页 |
2.3.5. 二联层析试纸特异性 | 第40-41页 |
2.3.6. 实际样品中检测线的确定 | 第41-42页 |
2.3.7. 方法学比对 | 第42-43页 |
2.4 结论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复合纳米颗粒可控合成研究 | 第44-52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5-48页 |
3.2.1 仪器及试剂 | 第45-46页 |
3.2.2 有机相中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46页 |
3.2.3 水热法制备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 | 第46页 |
3.2.4 氢氧化钠共沉淀法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46-47页 |
3.2.5 氨水共沉淀法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47页 |
3.2.6 复合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47页 |
3.2.7 光谱可调的复合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47-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1页 |
3.3.1 热分解法合成Fe3O4纳米晶体机理及其表征 | 第48页 |
3.3.2 溶剂热法合成Fe3O4纳米晶体的表征 | 第48-49页 |
3.3.3 共沉淀合成Fe3O4纳米晶体表征 | 第49页 |
3.3.4 复合纳米粒子磁性能的分析 | 第49-51页 |
3.3.5 复合纳米粒子光谱性能分析 | 第51页 |
3.4 结论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多壁碳纳米管-量子点电极电化学发光行为研究 | 第52-66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2-55页 |
4.2.1. 仪器及试剂 | 第52-54页 |
4.2.2. 量子点的合成及表征 | 第54页 |
4.2.3. 量子点电化学发光电极的构建 | 第54页 |
4.2.4.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表征 | 第54页 |
4.2.5. 碳纳米管对量子点电化学发光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6. 量子点含量对电化学发光的影响 | 第55页 |
4.2.7. 壳聚糖对电化学发光的影响 | 第55页 |
4.2.8. pH对电化学发光的影响 | 第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4页 |
4.3.1. CdS量子点光谱及电镜表征 | 第55-57页 |
4.3.2. CdS量子点荧光产率的测定 | 第57-58页 |
4.3.3. 电极修饰方法的研究 | 第58-59页 |
4.3.4. 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机理 | 第59-60页 |
4.3.5. 多壁碳纳米管对量子点电化学发光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6. 电化学发光条件的优化 | 第61-64页 |
4.3.7. CS-QD-MWCNTs-GCE电化学行为 | 第64页 |
4.4 结论 | 第64-66页 |
第五章 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传感技术研究 | 第66-80页 |
5.1 引言 | 第66-6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7-70页 |
5.2.1. 仪器及试剂 | 第67-68页 |
5.2.2. CS-QD-MWCNTs-GCE构建 | 第68-69页 |
5.2.3. 完全抗原的固定 | 第69页 |
5.2.4. 复合纳米颗粒与抗体的偶联 | 第69页 |
5.2.5. 检测液pH值对传感器响应信号的影响 | 第69-70页 |
5.2.6. 纳米颗粒与电极孵育时间对信号的影响 | 第70页 |
5.2.7. 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传感检测技术的建立 | 第70页 |
5.2.8. 特异性实验 | 第70页 |
5.2.9. 稳定性实验 | 第7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0-79页 |
5.3.1. 免疫复合纳米颗粒VSM表征 | 第70-71页 |
5.3.2. 电极的电化学发光信号研究 | 第71-72页 |
5.3.3. 检测液pH值对传感器响应信号的影响 | 第72-73页 |
5.3.4. Fe3O4@Au反应浓度的优化 | 第73-74页 |
5.3.5. E2-mAb用量的优化 | 第74页 |
5.3.6. 孵育时间对信号的影响 | 第74-75页 |
5.3.7.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75-77页 |
5.3.8. 特异性、稳定性研究 | 第77-79页 |
5.4 结论 | 第79-80页 |
全文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104页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获得奖励和参与课题情况 | 第104-106页 |
个人简历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