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规划研究缘起 | 第9页 |
1.2 相关概念的限定 | 第9-11页 |
1.3 规划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1页 |
1.3.2 研究空间范围 | 第11-13页 |
1.4 规划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 规划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6 规划研究逻辑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 | 第15-31页 |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 | 第15-18页 |
2.1.1 几份重要国际性文件的解读 | 第15-17页 |
2.1.2 我国相关政策导向 | 第17页 |
2.1.3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一些挑战 | 第17-18页 |
2.2 北京中轴线基于价值识别的保护规划方法 | 第18-20页 |
2.2.1 北京中轴线概况 | 第18-19页 |
2.2.2 存在问题 | 第19页 |
2.2.3 保护更新规划策略 | 第19-20页 |
2.2.4 北京中轴线实践经验小结 | 第20页 |
2.3 日本镰仓市历史文化轴线保护规划与实施策略启示 | 第20-31页 |
2.3.1 日本历史文化财产保护制度概述 | 第21-25页 |
2.3.2 日本古都镰仓市历史城镇保护规划概要 | 第25-26页 |
2.3.3 镰仓市地域文化资源保护与活用策略 | 第26-29页 |
2.3.4 日本实践经验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历史文化主轴线价值分析 | 第31-38页 |
3.1 价值总述 | 第31页 |
3.2 历史文化主轴线的存在价值分析 | 第31-34页 |
3.2.1 OUV标准对应的价值特征 | 第31-32页 |
3.2.2 OUV价值载体分类 | 第32-33页 |
3.2.3 真实性评估 | 第33-34页 |
3.2.4 完整性评估 | 第34页 |
3.2.5 保护管理评估 | 第34页 |
3.3 使用价值 | 第34-36页 |
3.3.1 经济价值 | 第35页 |
3.3.2 功能价值 | 第35-36页 |
3.4 衍生价值 | 第36页 |
3.5 价值系统构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历史文化主轴线价值载体特征分析 | 第38-56页 |
4.1 基于宏观山城关系的轴线特征 | 第38-43页 |
4.1.1 主轴与山城空间格局关系 | 第38-43页 |
4.1.2 主轴与山城功能联系 | 第43页 |
4.1.3 主轴与山城视觉景观格局关系 | 第43页 |
4.2 中观主轴线空间格局与氛围特征 | 第43-52页 |
4.2.1 物质空间范围 | 第43-46页 |
4.2.2 历史空间氛围 | 第46-50页 |
4.2.3 轴线空间序列与节奏 | 第50-52页 |
4.3 微观价值载体特征 | 第52-54页 |
4.4 山城关系转变下轴线的活态遗产特征 | 第54-55页 |
4.5 历史文化主轴线特征总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使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56-85页 |
5.1 轴线空间使用现状总述 | 第56-57页 |
5.2 现状土地利用分析 | 第57-62页 |
5.2.1 核心研究范围现状土地利用情况分析 | 第57-60页 |
5.2.2 规划设计范围土地利用情况分析 | 第60-62页 |
5.3 现状道路交通 | 第62-63页 |
5.4 建筑与景观分析评价 | 第63-75页 |
5.4.1 城市肌理 | 第63-64页 |
5.4.2 建筑高度 | 第64-66页 |
5.4.3 建筑功能 | 第66-67页 |
5.4.4 建筑风貌评价 | 第67页 |
5.4.5 街区业态分析 | 第67-72页 |
5.4.6 现状建设影响综合评价 | 第72-75页 |
5.5 使用人群 | 第75-78页 |
5.5.1 社区和人口 | 第76页 |
5.5.2 游客 | 第76-78页 |
5.5.3 风景区志愿者 | 第78页 |
5.6 上位规划解读 | 第78-81页 |
5.6.1 《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 | 第78-80页 |
5.6.2 《泰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8-2020)》 | 第80-81页 |
5.6.3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5-2035)》 | 第81页 |
5.6.4 《泰安市绿道规划(2015-2030)》 | 第81页 |
5.7 历史文化主轴线(景城重合段)现状问题总结 | 第81-85页 |
5.7.1 对历史文化主轴线总体价值认知不足的问题 | 第82页 |
5.7.2 存在价值保护传承不足 | 第82-84页 |
5.7.3 使用价值的过度膨胀 | 第84页 |
5.7.4 衍生价值未得到充分活用 | 第84-85页 |
第六章 规划目标与指导思想 | 第85-88页 |
6.1 愿景 | 第85-87页 |
6.1.1 定位 | 第85页 |
6.1.2 目标 | 第85-87页 |
6.2 指导思想 | 第87-88页 |
第七章 历史文化主轴线价值传承与再生构想 | 第88-99页 |
7.1 价值传承与再生综合策略 | 第88-90页 |
7.2 基于历史文化主轴线价值认知的保护更新构想 | 第90-92页 |
7.3 历史文化主轴(景城重合段)存在价值保护策略 | 第92-94页 |
7.4 历史文化主轴(景城重合段)使用价值更新构想 | 第94-95页 |
7.5 用衍生价值的提升,激发保护更新的实效力 | 第95-97页 |
7.6 价值保护更新与策略关系总结 | 第97-99页 |
第八章 规划设计方案探讨 | 第99-114页 |
8.1 环境协调范围规划方案 | 第99-106页 |
8.1.1 规划结构与功能分区 | 第99-100页 |
8.1.2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 第100-101页 |
8.1.3 道路交通规划 | 第101-102页 |
8.1.4 建筑景观风貌控制引导规划 | 第102-103页 |
8.1.5 广场及绿地系统规划 | 第103-105页 |
8.1.6 综合规划平面图 | 第105-106页 |
8.2 规划设计范围方案 | 第106-112页 |
8.2.1 规划设计范围土地利用规划 | 第106-107页 |
8.2.2 规划设计总平面 | 第107-108页 |
8.2.3 功能分区规划策略 | 第108-109页 |
8.2.4 游览序列与景观节奏规划策略 | 第109页 |
8.2.5 展示与解说规划策略 | 第109-112页 |
8.3 节点设计方案 | 第112-114页 |
8.3.1 历史空间节奏与氛围营造—岱宗坊门户空间节点 | 第112页 |
8.3.2 优化历史空间氛围—通天街历史文化街区节点 | 第112-114页 |
第九章 规划方案实施建议 | 第114-117页 |
9.1 行政管理建议 | 第114-115页 |
9.2 法律制度建议 | 第115页 |
9.3 社会活动建议 | 第115-117页 |
第十章 结语 | 第117-119页 |
10.1 论文成果 | 第117页 |
10.2 论文不足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1页 |
图表目录 | 第121-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附录A 论文图版 | 第126-13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