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水平荷载下的群桩效应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第13-15页
    1.3 本文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第15-17页
        1.3.1 研究方法和目的第15-16页
        1.3.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2 桩基础水平承载力的理论分析及研究第17-31页
    2.1 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第17-19页
    2.2 单桩水平承载力的理论及研究方法第19-23页
        2.2.1 弹性理论法第19页
        2.2.2 极限地基反力法第19-20页
        2.2.3 弹性地基反力法第20-21页
        2.2.4 弹塑性地基反力法第21-22页
        2.2.5 数值计算法第22-23页
    2.3 单桩水平承载力的影响因素第23-25页
        2.3.1 成桩的施工工艺第23页
        2.3.2 桩体材料的强度和刚度第23页
        2.3.3 土的性质第23页
        2.3.4 桩的入土桩长第23-24页
        2.3.5 桩径和长径比第24页
        2.3.6 时间第24-25页
    2.4 群桩水平承载力的理论及研究方法第25-30页
        2.4.1 水平荷载作用下群桩的工作性状与破坏机理第25-26页
        2.4.2 水平荷载作用下群桩的理论分析方法第26-29页
        2.4.3 水平荷载作用下群桩承载力的影响因素第29-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1页
3 群桩与承台模型试验研究第31-77页
    3.1 相似原理第31页
    3.2 试验目的与方案第31-39页
        3.2.1 试验目的第32页
        3.2.2 试验方案第32-33页
        3.2.3 试验装置及仪器设备第33-35页
        3.2.4 量测系统第35-36页
        3.2.5 试验步骤第36-39页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9-74页
        3.3.1 单桩试验结果分析第39-42页
        3.3.2 群桩试验结果分析第42-74页
    3.4 本章小结第74-77页
4 桩基础水平承载力的m法计算第77-125页
    4.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的桩基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第77-89页
        4.1.1 基本计算参数第77-80页
        4.1.2 计算步骤第80-87页
        4.1.3 单桩桩顶嵌固与桩顶自由的计算公式的推演第87-89页
    4.2 算例分析第89-124页
        4.2.1 算例简述第89-90页
        4.2.2 算例结果第90-122页
        4.2.3 算例结果分析第122-124页
    4.3 本章小结第124-125页
5 桩的水平承载特性数值计算分析第125-145页
    5.1 PLAXIS 3D的简介第125页
    5.2 数值计算参数第125页
    5.3 数值计算方案第125-126页
    5.4 计算工况设计第126页
    5.5 数值建模与计算过程第126-127页
        5.5.1 单元选取第126页
        5.5.2 建模过程第126页
        5.5.3 边界条件第126-127页
        5.5.4 材料属性的赋值第127页
        5.5.5 网格生成第127页
        5.5.6 初始条件第127页
        5.5.7 执行计算第127页
    5.6 数值计算结果第127-143页
        5.6.1 单桩计算结果第127-130页
        5.6.2 群桩的计算结果第130-138页
        5.6.3 计算结果分析第138-143页
    5.7 本章小结第143-145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45-147页
    6.1 主要研究成果第145-146页
    6.2 展望第146-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49页
附录 A第149-153页
附录 B第153-161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61-165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心村”重生概念规划--以福建省赤溪村为例
下一篇:山洪防治区小流域分类与预警指标确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