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2,6-二甲基哌嗪的性质 | 第8-9页 |
·原料1,2-丙二胺的性质 | 第9页 |
·2,6-二甲基哌嗪的用途和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顺式2,6-二甲基哌嗪的合成原理 | 第10-11页 |
·反式2,6-二甲基哌嗪的合成原理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实验步骤 | 第14-27页 |
·合成路线的选择 | 第14-15页 |
·实验的主要设备与药品 | 第15-16页 |
·合成反应装置 | 第16-17页 |
·分析方法的确定 | 第17-21页 |
·定性分析 | 第17页 |
·定量分析 | 第17-18页 |
·校正因子的计算式和测定 | 第18-20页 |
·待测试样的测定 | 第20-21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1-27页 |
·催化剂制备方法的确定 | 第21-22页 |
·催化剂干燥温度的确定 | 第22页 |
·粉状催化剂成型方法的确定 | 第22-24页 |
·催化剂焙烧温度的确定 | 第24-25页 |
·催化剂的还原活化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催化剂的选择与制备工艺 | 第27-43页 |
·催化剂活性组分的确定 | 第27-29页 |
·主催化活性组分的确定 | 第27-28页 |
·助催化活性组分的确定 | 第28-29页 |
·催化剂载体的选择 | 第29-30页 |
·催化剂制备方法的确定 | 第30-31页 |
·还原活化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31-32页 |
·催化剂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32-35页 |
·浸渍时间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32-33页 |
·浸渍液浓度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33-34页 |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34页 |
·焙烧时间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34-35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5-42页 |
·催化剂比表面积的测定 | 第36页 |
·催化剂堆密度的测定 | 第36-37页 |
·催化剂物相组成的测定 | 第37-39页 |
·催化剂的表面分析 | 第39-40页 |
·催化剂表面形貌的扫描电镜观察(SEM)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2,6-二甲基哌嗪合成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43-55页 |
·反应温度的确定 | 第43-44页 |
·原料液浓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原料气空速的确定 | 第45-46页 |
·正交实验 | 第46-48页 |
·重复性实验 | 第48页 |
·催化剂的寿命实验和失活再生 | 第48-50页 |
·产物的分离表征 | 第50-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气固相催化合成2,6-二甲基哌嗪动力学研究 | 第55-68页 |
·预备试验 | 第55-57页 |
·管壁效应和径向温度差的消除 | 第55-56页 |
·流动模型的确定 | 第56-57页 |
·空白实验 | 第57页 |
·动力学模型的确定 | 第57-61页 |
·动力学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 | 第61-62页 |
·反应速率方程的推导 | 第62页 |
·动力学实验数据处理 | 第62-66页 |
·动力学方程结果的验证 | 第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