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地沟金矿床地球化学与矿床成因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0-12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5 完成工作量与主要认识 | 第14-17页 |
1.5.1 完成工作量 | 第14-15页 |
1.5.2 主要认识与成果 | 第15-17页 |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 第17-24页 |
2.1 地层 | 第18-20页 |
2.2 构造 | 第20-22页 |
2.2.1 褶皱构造 | 第20-21页 |
2.2.2 断裂构造 | 第21-22页 |
2.3 岩浆岩 | 第22-23页 |
2.4 矿产特征 | 第23-24页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4-33页 |
3.1 矿体特征与规模 | 第24-26页 |
3.2 矿石特征 | 第26-29页 |
3.2.1 矿石类型 | 第26页 |
3.2.2 矿石矿物组成 | 第26-29页 |
3.2.3 结构与构造 | 第29页 |
3.3 围岩蚀变 | 第29-30页 |
3.4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 第30-33页 |
3.4.1 变质热液成矿期 | 第31页 |
3.4.2 表生期 | 第31-33页 |
第4章 金的赋存状态 | 第33-46页 |
4.1 金的赋存特征 | 第33-35页 |
4.2 金的赋存状态 | 第35-37页 |
4.3 金矿物的产出状态 | 第37-38页 |
4.4 金的粒度 | 第38-41页 |
4.4.1 金粒度特征 | 第38-40页 |
4.4.2 金粒度的指示意义 | 第40-41页 |
4.5 金的光学性质、化学成分与成色 | 第41-46页 |
4.5.1 金的光学性质与化学成分 | 第41-43页 |
4.5.2 金的成色及成分指示意义 | 第43-46页 |
第5章 矿床地球化学 | 第46-62页 |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第46页 |
5.2 主、微量元素特征 | 第46-50页 |
5.3 稀土元素特征 | 第50-53页 |
5.4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53-54页 |
5.5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54-57页 |
5.6 锆石同位素测年 | 第57-62页 |
第6章 成矿模式与深部潜力分析 | 第62-75页 |
6.1 成矿模式 | 第62-63页 |
6.2 找矿标志 | 第63-64页 |
6.3 黄铁矿热电性对深部潜力的指示 | 第64-75页 |
6.3.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第65-68页 |
6.3.2 黄铁矿热电性的垂向空间分布特征 | 第68-70页 |
6.3.3 黄铁矿热电性系数与成矿温度 | 第70-72页 |
6.3.4 黄铁矿热电性系数离散度特征 | 第72-73页 |
6.3.5 矿体及矿化带延伸的标识 | 第73-75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附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