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州县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0.1 选题的缘起 | 第11页 |
0.2 相关学术史回顾 | 第11-16页 |
0.2.1 宋代州县学整体的研究 | 第11-12页 |
0.2.2 宋代州县学学官、经费、学生的研究 | 第12-13页 |
0.2.3 宋代某地区州县学的研究 | 第13-14页 |
0.2.4 关于宋代州县学其他研究 | 第14-16页 |
0.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6页 |
0.3.1 课题研究范围界定 | 第16页 |
0.3.2 地域范围界定 | 第16页 |
0.3.3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6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 南宋州县学的发展历程 | 第18-34页 |
1.1 两宋之际州县学的破坏 | 第18-23页 |
1.1.1 崇宁兴学举措的取消 | 第18-19页 |
1.1.2 战乱对州县学的影响 | 第19-23页 |
1.2 绍兴兴学与南宋州县学的恢复 | 第23-30页 |
1.2.1 绍兴和议之前的兴学活动 | 第23-24页 |
1.2.2 绍兴和议之后的兴学诏 | 第24-26页 |
1.2.3 朝廷复兴州县学的举措 | 第26-28页 |
1.2.4 绍兴兴学的实际效果 | 第28-30页 |
1.3 南宋中后期州县学的发展与问题 | 第30-34页 |
1.3.1 南宋中后期州县学的发展 | 第30-31页 |
1.3.2 州县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2 南宋州县学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 | 第34-41页 |
2.1 东南五路的州县学 | 第34-36页 |
2.2 沿边三路州县学 | 第36-37页 |
2.3 川峡四路的州县学 | 第37-39页 |
2.4 两湖、两广的州县学 | 第39-41页 |
3 南宋的州县学官 | 第41-53页 |
3.1 南宋州县学官的建置 | 第41-46页 |
3.1.1 南宋的“提举学事” | 第41-43页 |
3.1.2 州学学官与学职 | 第43-45页 |
3.1.3 县学学官与学职 | 第45-46页 |
3.2 南宋州县学官的选任 | 第46-49页 |
3.2.1 有出身官员兼任学官 | 第46-47页 |
3.2.2 南宋教官试的恢复 | 第47-48页 |
3.2.3 朝廷辟除与中第后出任 | 第48-49页 |
3.3 南宋州县学官的待遇与出路 | 第49-53页 |
3.3.1 南宋州县学官的品阶 | 第49页 |
3.3.2 南宋州县学官的收入 | 第49-52页 |
3.3.3 南宋州县学官的出路 | 第52-53页 |
4 南宋州县学的经费 | 第53-69页 |
4.1 南宋州县学经费的主要来源——学田 | 第53-57页 |
4.1.1 学田来源的变化 | 第53-56页 |
4.1.2 南宋学田的规模 | 第56-57页 |
4.2 州县学经费的其他来源 | 第57-60页 |
4.2.1 地方政府拨款 | 第57页 |
4.2.2 房廊屋产出租收入 | 第57-58页 |
4.2.3 州县学的产业性收入 | 第58-59页 |
4.2.4 私人捐助的经费 | 第59-60页 |
4.3 南宋州县学经费的开支 | 第60-65页 |
4.3.1 州县学经费的日常开支 | 第60-63页 |
4.3.2 建学、修学的非经常性支出 | 第63-65页 |
4.4 南宋州县学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 | 第65-69页 |
4.4.1 南宋州县学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65-66页 |
4.4.2 南宋州县学经费管理的相应举措 | 第66-69页 |
结语 | 第69-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附录 | 第78-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