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务员转任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2页 |
(一)国外公务员转任问题研究 | 第10-11页 |
(二)国内公务员转任问题研究 | 第11-12页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公务员转任界定 | 第14-25页 |
第一节 公务员转任的含义 | 第14-18页 |
一、转任的含义 | 第14-15页 |
二、转任的动因 | 第15-16页 |
(一)为公务员晋升提供依据 | 第15页 |
(二)促进公务员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15-16页 |
(三)促进政务创新与经验推广 | 第16页 |
(四)加强政府反腐建设 | 第16页 |
三、转任的流程 | 第16-18页 |
第二节 转任的原则 | 第18-20页 |
一、坚持人职匹配原则 | 第18页 |
二、坚持组织效率原则 | 第18-19页 |
三、坚持整体协调原则 | 第19页 |
四、坚持组织需要与个人意愿有机统一原则 | 第19-20页 |
第三节 转任的功能 | 第20-22页 |
一、丰富公务员个人经历与经验 | 第20-21页 |
二、扩展公务员职业发展空间 | 第21页 |
三、有效防止公务员裙带关系 | 第21-22页 |
第四节 转任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一、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 第22页 |
二、卡兹组织寿命理论 | 第22-23页 |
三、帕森斯特质因素理论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我国公务员转任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33页 |
第一节 我国公务员转任实践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一、转任缺乏制度交流定期化 | 第25页 |
二、转任对工作稳定性造成短期影响 | 第25-26页 |
三、转任易忽视个人意愿 | 第26-27页 |
四、转任人职不匹配造成工作偏差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我国公务员转任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2页 |
一、转任制度实施缺乏规范性 | 第28-29页 |
(一)转任制度规范缺乏全局性 | 第28页 |
(二)转任制度规范缺乏长效性 | 第28-29页 |
二、转任流程范围缺乏系统性 | 第29-30页 |
(一)转任职位覆盖范围不全 | 第29页 |
(二)转任人员交接流程不清 | 第29-30页 |
三、转任动机缺乏正确认识 | 第30页 |
(一)转任安排缺乏正确思想认识 | 第30页 |
(二)转任偏远岗位交流参与度低 | 第30页 |
四、转任缺乏配套制度保障 | 第30-32页 |
(一)转任交流缺乏长期培训机制保障 | 第30-31页 |
(二)转任交流缺乏激励晋升机制保障 | 第31页 |
(三)转任交流缺乏监测考核机制保障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解决我国公务员转任问题的对策研究 | 第33-53页 |
第一节 完善转任长效工作机制 | 第33-41页 |
一、将公务员转交流常态化 | 第33-35页 |
二、转任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 第35-36页 |
三、强化转任交流成效的反馈工作 | 第36-40页 |
四、将转任制度作为监管公器预防腐败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优化转任制度实施流程 | 第41-45页 |
一、扩展转任实践的职位领域 | 第41-42页 |
二、完善转任实践总体方案,推进交流有序计划进行 | 第42-43页 |
三、打破平行转任,实行多方向多维交流 | 第43页 |
四、推行“推、评、考、监”四位一体竞争性转任 | 第43-45页 |
第三节 加强对转任实践的正确认识 | 第45-47页 |
一、思想上要重视转任交流工作 | 第45-46页 |
二、积极参与偏远地域转任实践 | 第46页 |
三、理性看到转任实践中的困难 | 第46-47页 |
四、加强转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 第47页 |
第四节 完善转任制度配套机制 | 第47-51页 |
一、加强公务员转任培训学习机制 | 第48-49页 |
二、加强公务员转任关怀帮助机制 | 第49-50页 |
三、完善公务员转任激励保障机制 | 第50页 |
四、转任制度结合干部选拔晋升任用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