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基于IM的自适应隐蔽信道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2 论文研究内容第10-11页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第11-12页
    参考文献第12-13页
2 网络隐蔽信道相关技术与研究现状第13-26页
    2.1 网络隐蔽信道模型第13-15页
    2.2 网络隐蔽信道的分类第15-16页
    2.3 网络隐蔽信道的干扰阻断第16-17页
    2.4 传统网络隐蔽信道研究现状第17-21页
        2.4.1 网络层隐蔽信道第17-18页
        2.4.2 传输层隐蔽信道第18-20页
        2.4.3 应用层隐蔽信道第20-21页
    2.5 传统网络隐蔽信道分析第21-22页
    2.6 本章小结第22页
    参考文献第22-26页
3 两种新的IM隐蔽信道第26-47页
    3.1 IM简介第26页
    3.2 基于Fetion的隐蔽信道第26-37页
        3.2.1 相关知识第26-28页
        3.2.2 基于Fetion的隐蔽信道研究第28-36页
        3.2.3 Fetion隐蔽信道分析第36-37页
    3.3 基于QQ的隐蔽信道第37-45页
        3.3.1 背景知识第37-38页
        3.3.2 基于QQ的隐蔽信道研究第38-44页
        3.3.3 QQ隐蔽信道分析第44-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7页
4 基于IM的自适应隐蔽信道第47-64页
    4.1 通信模型第47-48页
    4.2 构建可靠的通信信道第48-51页
    4.3 一种使隐蔽信道自适应网络环境的方法第51-58页
        4.3.1 网络自适应原理与概念第52-53页
        4.3.2 优先协议队列生成规则第53-56页
        4.3.3 优先协议队列随机化方法第56-58页
    4.4 IMTunnelSender端数据处理第58-60页
    4.5 在不可靠信道上通信第60-61页
    4.6 IMTunnelRecver端数据处理第61-62页
    4.7 本章小结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4页
5 基于IM的自适应隐蔽信道实现第64-85页
    5.1 WinPcap简介第64-65页
    5.2 基于IM的自适应隐蔽信道发送端实现第65-70页
    5.3 基于IM的自适应隐蔽信道接收端实现第70-73页
    5.4 实验测试与分析第73-83页
    5.5 本章小结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5页
6 总结与展望第85-88页
    6.1 本文总结第85页
    6.2 研究展望第85-88页
致谢第88-89页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DN网络抗毁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于包围盒和追踪法的未知复合曲面逆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