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三) 研究述评 | 第16页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五、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一) 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 第18页 |
(二) 研究难点、重点、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二、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含义、特征 | 第21-22页 |
三、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一)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页 |
(二) 监管公共利益理论 | 第22-23页 |
(三) 无缝隙政府理论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嘉定区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现状 | 第24-40页 |
一、国内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现状 | 第24-29页 |
(一) 国内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制度构成 | 第24-25页 |
(二) 国内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组织体系 | 第25-26页 |
(三) 国内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法规体系 | 第26-28页 |
(四) 国内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运作方式 | 第28-29页 |
二、嘉定区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现状 | 第29-33页 |
(一) 嘉定区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体系 | 第29-30页 |
(二) 嘉定区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组织机构 | 第30-31页 |
(三) 嘉定区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体制 | 第31页 |
(四) 嘉定区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法规体系 | 第31页 |
(五) 嘉定区建设工程政府质量管理监督运作方式 | 第31-33页 |
三、嘉定区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调查研究 | 第33-36页 |
(一) 嘉定区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调查研究过程 | 第33-34页 |
(二) 嘉定区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调查数据分析 | 第34-36页 |
四、嘉定区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第36-40页 |
(一)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管理监督机构定位问题 | 第36-37页 |
(二)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机制完善问题 | 第37页 |
(三)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创新问题 | 第37-38页 |
(四)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方式转变问题 | 第38页 |
(五)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质量投诉问题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先进经验及启示 | 第40-53页 |
一、国内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先进经验及启示 | 第40-45页 |
(一) 国内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先进经验 | 第40-45页 |
(二) 国内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启示 | 第45页 |
二、国外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先进经验及启示 | 第45-53页 |
(一) 国外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先进经验 | 第45-49页 |
(二) 国内外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对比分析 | 第49-51页 |
(三) 国外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启示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完善嘉定区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第53-62页 |
一、定位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机构 | 第53-54页 |
(一) 向服务型发展 | 第53页 |
(二) 向专业型发展 | 第53-54页 |
(三) 向系统型发展 | 第54页 |
二、完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管理监督机制 | 第54-57页 |
(一) 激励机制 | 第54-55页 |
(二) 约束机制 | 第55页 |
(三) 诚信机制 | 第55-56页 |
(四) 工程担保与保险机制 | 第56-57页 |
(五) 信息化管理机制 | 第57页 |
三、创新建设工程政府质量监督管理模式 | 第57-58页 |
(一) 建立安质监机构内部联动监督管理模式 | 第57-58页 |
(二) 建立区级部门间横向联动监督管理模式 | 第58页 |
(三) 建立市区镇三级纵向联动监督管理模式 | 第58页 |
四、转变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方式 | 第58-59页 |
(一) 监督管理方式的转变 | 第58-59页 |
(二) 监督管理方法的转变 | 第59页 |
(三) 监督管理手段的转变 | 第59页 |
五、外包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质量投诉 | 第59-60页 |
六、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