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路线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12-16页 |
2.1 假冒伪劣产品的界定 | 第12页 |
2.2 假冒与伪劣产品的异同 | 第12-13页 |
2.3 现代治理理论阐述 | 第13-16页 |
2.3.1 治理理论的发端 | 第13页 |
2.3.2 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 | 第13-14页 |
2.3.3 现代治理理论 | 第14-16页 |
第三章 我国产品质量执法打假的现状 | 第16-23页 |
3.1 我国产品质量打假治劣(质量监管)机构的设置 | 第16-17页 |
3.2 我国产品质量执法打假(质量监管)法律概述 | 第17-18页 |
3.3 我国产品质量责任概述 | 第18-20页 |
3.3.1 企业主体责任 | 第18-19页 |
3.3.2 政府监管责任体制 | 第19-20页 |
3.4 我国产品质量执法打假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 第20-21页 |
3.5 制假售假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 第21-23页 |
3.5.1 违法组织链条化 | 第21页 |
3.5.2 造假手段高科技化 | 第21-22页 |
3.5.3 违法行为网络化 | 第22页 |
3.5.4 违法范围村镇化 | 第22-23页 |
第四章 我国产品质量打假治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30页 |
4.1 宏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4.1.1 假冒伪劣屡禁不止 | 第23页 |
4.1.2 产品质量执法打假社会认可度不高 | 第23页 |
4.1.3 地方保护 | 第23-24页 |
4.2 治理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4.2.1 “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治理模式弊端分析 | 第24-26页 |
4.2.2 产品质量执法打假(质量监管)基本法制不完善 | 第26-27页 |
4.2.3 运动式执法打假治理效果不显 | 第27页 |
4.2.4 打假治劣信息和侵权假冒信息公开不力 | 第27-28页 |
4.3 我国产品质量执法打假问题的原因研究 | 第28-30页 |
4.3.1 执法打假治理模式的体制分析 | 第28页 |
4.3.2 执法打假治理模式的法制分析 | 第28-29页 |
4.3.3 执法打假治理模式行政效率分析 | 第29页 |
4.3.4 社会组织、企业和消费者行政参与不够 | 第29-30页 |
第五章 国外产品质量执法打假(质量监管)经验借鉴 | 第30-36页 |
5.1 美国产品质量执法打假(质量监管)模式 | 第30-31页 |
5.1.1 美国产品质量执法打假(质量监管)机构及其职能 | 第30-31页 |
5.1.2 美国产品质量执法打假(质量监管)的法律体系 | 第31页 |
5.2 德国产品质量执法打假(质量监管)模式 | 第31-32页 |
5.2.1 德国产品质量执法打假(质量监管)机构及其职能 | 第31-32页 |
5.2.2 德国产品质量执法打假(质量监管)法律体系 | 第32页 |
5.3 日本产品质量执法打假(质量监管)模式 | 第32-34页 |
5.3.1 日本产品质量执法打假(质量监管)机构及其职能 | 第32-34页 |
5.3.2 日本产品质量执法打假(质量监管)的法律体系 | 第34页 |
5.4 国外产品质量执法打假(质量监管)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36页 |
第六章 我国产品质量执法打假机制的完善与优化 | 第36-43页 |
6.1 完善我国产品质量执法打假(质量监管)法律体系 | 第36-38页 |
6.2 建立统一、高效的监管部门 | 第38-39页 |
6.3 优化政府产品质量执法打假机制 | 第39-40页 |
6.4 建立网络治理模式 | 第40-41页 |
6.5 完善企业产品质量第一责任制度 | 第41-43页 |
结束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