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语表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4-22页 |
1. 伦理审批 | 第14页 |
2. 观察对象 | 第14页 |
2.1 观察对象 | 第14页 |
2.2 病例来源 | 第14页 |
3. 诊断标准 | 第14-15页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4页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4-15页 |
4. 病例入选标准 | 第15-16页 |
4.1 纳入病例标准 | 第15页 |
4.2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5-16页 |
4.3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 第16页 |
4.4 中止病例标准 | 第16页 |
5.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5.1 随机、分组、对照及盲法 | 第16页 |
5.2 治疗方案 | 第16-18页 |
5.3 不良反应处理 | 第18页 |
6. 观察指标 | 第18-20页 |
6.1 一般资料 | 第18-19页 |
6.2 平均24小时烘热积分 | 第19页 |
6.3 围绝经期患者的主要症状(MRS评分) | 第19页 |
6.4 围绝经期患者的生活质量(MENQOL评分) | 第19页 |
6.5 围绝经期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 | 第19页 |
6.6 随访 | 第19-20页 |
7. 统计学方法 | 第20-21页 |
8.技术线路图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22-30页 |
1. 患者的基本情况 | 第22-23页 |
1.1 患者纳入、排除、剔除与脱落情况 | 第22页 |
1.2 有效病例的一般资料 | 第22-23页 |
2. 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评价 | 第23-30页 |
2.1 两组治疗前后烘热积分的比较 | 第23-24页 |
2.2 两组治疗前后MRS评分的比较 | 第24-25页 |
2.3 两组治疗前后MENQOL评分的比较 | 第25-26页 |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FSH、LH和E2变化的比较 | 第26-30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0-37页 |
1. 西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第30-31页 |
2.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第31页 |
3. 针刺能改善PMS患者烘热及相关症状 | 第31-34页 |
3.1. 选穴有效性分析 | 第32-33页 |
3.2. 手针与电针治疗PMS的有效性分析 | 第33-34页 |
4. 针刺对PMS患者性激素水平有调节作用 | 第34-35页 |
5. 手针与电针对PMS相关症状及性激素水平影响的对比分析 | 第35-36页 |
6. 针刺治疗具有一定的远期效应 | 第36页 |
7.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附件A:病例报告表 | 第42-48页 |
附件B:综述 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 第48-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