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0 导论 | 第12-17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3-15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16页 |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1 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 | 第17-29页 |
·关税同盟理论 | 第17-22页 |
·局部均衡分析 | 第17-20页 |
·一般均衡分析 | 第20-22页 |
·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福利理论 | 第22-27页 |
·单一国家角度的自由贸易区福利 | 第22-23页 |
·两个国家角度的自由贸易区福利 | 第23-27页 |
·其他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 | 第27-29页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7-28页 |
·要素禀赋理论 | 第28页 |
·产业内贸易理论 | 第28-29页 |
2 中国与海合会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背景及谈判进程 | 第29-36页 |
·海湾合作委员会的概述 | 第29-32页 |
·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海合会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 第30-31页 |
·海合会自由贸易区谈判对象的选择 | 第31-32页 |
·中国与海合会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背景 | 第32-34页 |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 第32-33页 |
·金融危机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中国与海合会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进程 | 第34-36页 |
3. 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 第36-55页 |
·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经贸现状 | 第36-42页 |
·双边的贸易现状 | 第36-38页 |
·双边的资本合作现状 | 第38-42页 |
·中国与海合会主要经济指标测算 | 第42-45页 |
·经济开放程度分析 | 第42-44页 |
·贸易强度分析 | 第44-45页 |
·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分析 | 第45-55页 |
·资源禀赋的互补性 | 第45-48页 |
·进出口结构的互补性 | 第48-55页 |
4 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55-72页 |
·自由贸易区对中国贸易的效应分析 | 第55-57页 |
·引力模型的设立及说明 | 第55-56页 |
·样本的确立及数据来源 | 第56页 |
·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的静态效应分析 | 第57-60页 |
·局部均衡模型的设立 | 第58-59页 |
·数据来源和计算结果 | 第59-60页 |
·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的动态效应分析 | 第60-65页 |
·规模经济效应分析 | 第60-62页 |
·竞争效应分析 | 第62-63页 |
·投资效应分析 | 第63-65页 |
·中国与海合会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调整成本 | 第65-72页 |
·贸易自由化对产业内贸易产业的影响 | 第66-70页 |
·贸易自由化对产业间贸易产业的影响 | 第70-72页 |
5. 建立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障碍及对策建议 | 第72-77页 |
·存在的障碍 | 第72-74页 |
·贸易逆差 | 第72-73页 |
·中海贸易摩擦加剧 | 第73页 |
·海合会六国经济水平的差异 | 第73页 |
·海合会各国经济结构的趋同性 | 第73-74页 |
·大国的影响 | 第74页 |
·对策建议 | 第74-77页 |
·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双边贸易中的障碍 | 第74-75页 |
·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 | 第75页 |
·对困难问题灵活处理 | 第75页 |
·建立行之有效的能源合作机制 | 第75-76页 |
·抵制区域外国家和地区的干涉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 第82-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个人简历 | 第89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