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山区村委会民主选举差异性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Y村、H村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村委会民主选举理论及差异性 | 第14-20页 |
第一节 与本文相关的概念 | 第14-15页 |
一、村委会 | 第14页 |
二、村委会选举 | 第14-15页 |
三、偏远山区 | 第15页 |
第二节 主要理论依据 | 第15-19页 |
一、村民自治理论 | 第15-17页 |
二、选举理论 | 第17-19页 |
第三节 对差异性理论的分析 | 第19-20页 |
一、差异性概念的界定 | 第19页 |
二、差异性理论的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偏远山区村委会选举情况概述 | 第20-34页 |
第一节 Y村、H村概况 | 第20-21页 |
一、选择Y村、H村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第20-21页 |
二、Y村基本概况 | 第21页 |
三、H村基本概况 | 第21页 |
第二节 村委会选举的准备阶段 | 第21-28页 |
一、成立选举委员会 | 第22页 |
二、开展宣传动员工作 | 第22-24页 |
三、产生选举候选人 | 第24-28页 |
第三节 村委会选举的实施阶段 | 第28-34页 |
一、组织候选人竞选 | 第29-31页 |
二、展开民主投票选举 | 第31-34页 |
第三章 偏远山区村委会选举的问题与成效 | 第34-44页 |
第一节 村委会成员的基本情况 | 第34-35页 |
一、Y村村委会成员构成情况介绍 | 第34-35页 |
二、H村村委会成员构成情况介绍 | 第35页 |
第二节 村委会选举中的若干问题 | 第35-37页 |
一、党支部对选举影响过大 | 第35页 |
二、部分选民热情不高 | 第35-36页 |
三、选举程序执行失范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村委会的履职效果 | 第37-44页 |
一、村委会的信任力比较 | 第37-39页 |
二、村民的政治参与程度比较 | 第39-40页 |
三、村庄的政治格局比较 | 第40-41页 |
四、群众的满意程度比较 | 第41-44页 |
第四章 偏远山区村委会选举的比较与思考 | 第44-54页 |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选举 | 第44-45页 |
一、两村的自然条件比较 | 第44-45页 |
二、自然条件与村委会选举的关系 | 第45页 |
三、对自然条件因素的思考 | 第45页 |
第二节 经济水平与选举 | 第45-47页 |
一、两村的经济水平比较 | 第46页 |
二、经济水平与村委会选举的关系 | 第46-47页 |
三、对经济水平因素的思考 | 第47页 |
第三节 政府介入与选举 | 第47-49页 |
一、两村的政府介入比较 | 第47-48页 |
二、政府介入与村委会选举的关系 | 第48-49页 |
三、对政府介入因素的思考 | 第49页 |
第四节 宗族势力与选举 | 第49-51页 |
一、两村的宗族势力比较 | 第49-50页 |
二、宗族势力与村委会选举的关系 | 第50-51页 |
三、对宗族势力因素的思考 | 第51页 |
第五节 公民意识与选举 | 第51-54页 |
一、两村的公民意识比较 | 第51-52页 |
二、公民意识与村委会选举的关系 | 第52-53页 |
三、对公民意识因素的思考 | 第53-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