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重子手征有效拉氏量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7-9页 |
| 第2章 手征有效理论简介 | 第9-21页 |
| 2.1 量子色动力学 | 第9-10页 |
| 2.2 手征对称性 | 第10-12页 |
| 2.3 手征有效理论 | 第12-21页 |
| 2.3.1 赝标介子有效理论 | 第13-18页 |
| 2.3.2 介子—重子有效理论 | 第18-20页 |
| 2.3.3 低能常数的计算 | 第20-21页 |
| 第3章 介子—重子手征有效拉氏量 | 第21-32页 |
| 3.1 收集构造基元 | 第21-23页 |
| 3.2 构造不变项 | 第23-25页 |
| 3.3 消除多余项 | 第25-28页 |
| 3.4 程序实现 | 第28-31页 |
| 3.4.1 基元的赋值 | 第28-29页 |
| 3.4.2 不变项的构造 | 第29-30页 |
| 3.4.3 多余项的消除 | 第30-31页 |
| 3.4.4 检查 | 第31页 |
| 3.5 构造结果 | 第31-32页 |
| 第4章 低能跑动耦合常数及其对低能常数的影响 | 第32-36页 |
| 4.1 跑动耦合常数的形式 | 第32-33页 |
| 4.2 计算方法 | 第33-34页 |
| 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4-36页 |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2页 |
| 附录1 p~4介子-重子手征有效拉氏量 | 第42-57页 |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