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甘肃河西地区农村居民地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标第12-13页
        1.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1.2 研究目标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6页
        1.2.1 空间格局研究进展第13-14页
        1.2.2 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3 河西地区研究进展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7-18页
        1.3.3 章节安排第18-20页
第二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第20-28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0-22页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第20-21页
        2.1.2 自然地理概况第21页
        2.1.3 社会经济概况第21-22页
    2.2 研究方法第22-24页
        2.2.1 重心转移模型第22页
        2.2.2 景观格局指数第22-23页
        2.2.3 地理探测器模型第23-24页
    2.3 数据源及数据处理第24-28页
        2.3.1 农村居民地数据第24-25页
        2.3.2 其他辅助分析数据第25-26页
        2.3.3 地理探测器输入数据处理第26-28页
第三章 农村居民地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第28-56页
    3.1 总体分布第28-29页
    3.2 空间特征第29-33页
        3.2.1 空间分布格局第29-30页
        3.2.2 空间集聚趋势第30-32页
        3.2.3 空间变化模式第32-33页
    3.3 数量特征第33-46页
        3.3.1 全局特征第33页
        3.3.2 县域特征第33-36页
        3.3.3 个体特征第36-46页
    3.4 景观格局特征第46-51页
        3.4.1 全区域景观格局特征第46-47页
        3.4.2 县域景观格局特征第47-51页
    3.5 变化特征第51-56页
        3.5.1 农村居民地的重心迁移第51-52页
        3.5.2 农村居民地的扩张方向第52-56页
第四章 影响因素辨识第56-75页
    4.1 自然环境因素第56-72页
        4.1.1 地貌类型第56-68页
        4.1.2 坡度第68-71页
        4.1.3 河流第71-72页
    4.2 社会经济因素第72-75页
        4.2.1 人口第72-73页
        4.2.2 社会经济第73页
        4.2.3 政策制度第73-75页
第五章 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第75-100页
    5.1 可能影响因素选择第75-77页
    5.2 农村居民地个体影响因素分析第77-85页
        5.2.1 农村居民地规模特征影响因素第77-81页
        5.2.2 农村居民地形状特征影响因素第81-85页
    5.3 县域影响因素分析第85-100页
        5.3.1 农村居民地规模特征影响因素第85-89页
        5.3.2 农村居民地密度特征影响因素第89-93页
        5.3.3 农村居民地形状特征影响因素第93-97页
        5.3.4 农村居民地占地比率影响因素第97-10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103页
    6.1 结论第100-101页
    6.2 展望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8页
附录第108-123页
    附录1 农村居民地尺度影响因素分析因子探测器结果第108-114页
        附录1.1 全区农村居民地规模、形状因子探测器结果第108-111页
        附录1.2 牧区农村居民地规模、形状因子探测器结果第111-114页
    附录2 县域影响因素分析因子探测器结果第114-123页
        附录2.1 农村居民地规模因子探测器结果第114-118页
        附录2.2 农村居民地密度因子探测器结果第118-120页
        附录2.3 农村居民地形状因子探测器结果第120-122页
        附录2.4 农村居民地占地比率因子探测器结果第122-123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23-124页
致谢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孙惠芬的小说创作及其演变
下一篇:郁达夫创作中的颓废美